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CHINOY

NATIONAL ANTHEM - 國歌點滴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1-21 14:20:04 | 顯示全部樓層
樓主令人敬佩!資料詳盡而豐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1-25 19:45: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HINOY 於 2013-11-25 19:46 編輯

NATIONAL ANTHEM - Somalia
320px-Flag_of_Somalia.svg.png
索馬里 Somalia ( 索馬里文: Soomaaliya ; 阿拉伯文:الصومال‎ ), 是非洲東部國家之一, 位於索馬里半島, 首都 Mogadishu 摩加迪沙。東面印度洋, 北向亞丁灣, 與埃塞俄比亞 Ethiopia、肯尼亞 Kenya、吉布提 Djibouti 相為鄰。法定語文是索馬里文與阿拉伯文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SOMALILAND - Shortest lived National Anthem in the world
1960年6月26日英屬索馬里和意屬索馬里先後宣告獨立, 當日英屬索馬里以一曲土著村民的音樂, 交由軍樂領隊轉譯演奏, 並宣佈作為 Somaliland 獨立儀式的國歌樂曲, 但5天後的7月1日, 英義两屬合併為"索馬里共和國", 此國歌樂曲衹生效5天, 可算是世界上最短生命的國歌。              
320px-Flag_of_Somaliland.svg.png
1969年, 軍政家 Maxamed Siyaad Barre 發動軍事政變, 並在奪得政權後改國名為" 索馬里民主共和國", 脫離氏族主義而提倡社會主義。及後以1977年發生為期8個月 Ethiopian 埃塞俄比亞與Somali 索馬里的 "歐加登戰爭 Ogaden War" 為契機, 開始強化獨裁統治, 與社會主義相行漸遠。至1991年被反政府勢力"索馬里聯合國會(USC)" 推翻, 再改稱為 "Federal Republic of Somalia 索馬裡聯邦共和國"。被推翻之後, 他流亡到 Nigeria 尼日利亞, 並於1995年逝世於當地。最終從"改革者"變成被推翻的獨裁者。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索馬里 Somalia 由獨立開始至軍事政變之後, 由1960至2000年都是使用義大利作曲家 Giuseppe Blanc 所撰寫的樂曲當作國歌, 但沒有正式歌詞與曲名。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Soomaaliyeey Toosoo 索馬里, 起來 Somalia, Wake Up》 (阿拉伯語:  يا صومال استيقظي ) 此曲在40年代流行於索馬里, 根據索馬裡政府的資料, 該曲是1947年由 Ali Mire Awale 與 Yusuf Haji Adan 两人所作,  直至2000年《索馬裡, 起來》才用作正式國歌, 但衹被採用了短短两年, 2012年再以臨時憲法制定新國歌 《Qolobaa Calankeed》取代。至今, 索馬里仍處於內戰的緊張時期。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Qolobaa Calenkeedu Waa Coynoo
Qolobaa calankeed,
waa ceynoo,
Innaga keenu waa,
Cirkoo kale ee,
Oon caadna lahayn,
Ee caashaqaye.
Xidigyahay cadi,
Waad noo ciidamisee,
Carradaa kaligaa
adow curadee
cadceeda sidee
lo caan noqo ee
sidii culagii
ciidad marisee
Alloow haku celin
Alloow haku celin

English Translation
Any nation’s flag, bears its own color
The sky (above us), does ours look like
Defects it has none; love it with candor
Oh you White Star, at your service we are
Superior you are, in any part of our land
Be famous oh Star, like the sun (of the far)
On the day you arose, our hearts you have
Purified with pureness, (Oh you our flag)
Lord may not dim you, pray we in this night
The detached part of, our forces of five
I beseech from God, their return you cause
This fate that wrote, for us to meet now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1-29 09:13:5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HINOY 於 2013-11-29 09:15 編輯

NATIONAL ANTHEM - Uruguay
7207521-flag-of-uruguay.jpg
《Orientales, la patria o la tumba  東岸人, 無祖國毋寧死》
1828年"烏拉圭"獨立, 之後仍沒有國歌至1833年, 詩人作家 Francisco Acuña de Figueroa 提供一份歌詞給政府並提議作為國歌之用, 這份原有11段的歌詞被採納後仍未配上樂曲。歌詞的第一段演譯出本土英烈在獨立鬥爭中的驍勇氣概, 而其他段落則著重表達了對前宗主國西班牙帝國和曾吞併烏拉圭的巴西帝國的憤慨。

後來這11段的歌詞被撰上了長逹105個小節的樂曲, 以 "拉丁美洲史詩式" 的音樂典範演譯, 不僅緣於其歌詞體裁, 還因為它具有義大利歌劇的風格。這創作出自没甚麼名氣的匈牙利裔作曲家 Francisco José Debali, 之前他是義大利 Piemonte 大區軍樂隊指揮, 1838年才移民至烏拉圭, 對西班牙語文的能力有限, 他得到作曲家 Fernando Quijano 的協助, 這樂曲於1845年首度亮相, 直至1848年7月25日被正式定為"Uruguay 烏拉圭"國歌。

431px-우루과이_국가_악보(1).JPG
全國歌5張樂曲譜的開始第一張

在正式表演中, "烏拉圭國歌" 開始時以長達1分鐘左右的音樂前奏, 接下來呈現出典型的三部曲型式, 開始以合唱段, 繼而是獨唱段, 最後又是合唱段。為了適應歌曲, 有些歌詞句子要重覆。即使如今第2段至第11段不再被演唱, 這首共有105個小節的歌曲, 完整演奏一遍往往需要5分鐘的時間, 至今是世界上最長的國歌。因此, 在部分場合 (如世界杯足球賽等運動會, 甚至一些外交場合) 只能演奏其縮短版本。
map.jpg
《Orientales, la patria o la tumba 東岸人, 無祖國毋寧死》, 所指的 " Orientales 東岸" 是烏拉圭人民很熟悉的一個詞彙, 指的是 Argentina 阿根廷的 Río de la Plata 拉普拉塔河東岸的 Uruguay 國土。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LYRIC: Francisco Acuña de Figueroa,1833
MUSIC: Francisco José Debali,1845
ADOPTED: Lyric - 1833
                     Music - 1848


《Orientales, la patria o la tumba 東岸人, 無祖國毋寧死》- Spanish
Public Performance Lyrics (The first two verses)
Orientales la Patria o la Tumba!
Libertad o con gloria morir!
Orientales la Patria o la Tumba!
Libertad o con gloria morir!
Es el voto que el alma pronuncia,
Y que heroicos sabremos cumplir!
Es el voto que el alma pronuncia,
Y que heroicos sabremos cumplir!
Que sabremos cumplir!
Es el voto que el alma pronuncia,
Y que heroicos sabremos cumplir!
Que sabremos cumplir!

Sabremos cumplir!
Sabremos cumplir!
Sabremos cumplir!

SOLO Stanza -
Libertad, libertad Orientales!
Este grito a la Patria salvó.
Que a sus bravos en fieras batallas
De entusiasmo sublime inflamó.
Libertad, libertad Orientales!
Este grito a la Patria salvó.
Que a sus bravos en fieras batallas
De entusiasmo sublime inflamó.
De este don sacrosanto la gloria
Merecimos: tiranos temblad!

Tiranos temblad!
Tiranos temblad!

SOLO Stanza -
Ah !
Libertad en la lid clamaremos,
Y muriendo, también libertad!

Libertad en la lid clamaremos,
Y muriendo, también libertad!
Y muriendo, también libertad!
También libertad!
Tambén libertad!
Orientales la Patria o la Tumba!
Libertad o con gloria morir!
Orientales la Patria o la Tumba!
Libertad o con gloria morir!
Es el voto que el alma pronuncia,
Y que heroicos sabremos cumplir!
Es el voto que el alma pronuncia,
Y que heroicos sabremos cumplir!
Que sabremos cumplir!
Es el voto que el alma pronuncia,
Y que heroicos sabremos cumplir!
Que sabremos cumplir!
Sabremos cumplir!
Sabremos cumplir!
Sabremos cumplir!

English Translation
Orientals, our nation or the grave,
Liberty or with glory we die.
Orientals, our nation or the grave,
Liberty or with glory we die.
Its the vows that our souls pronounce
and which heroically we will fulfill.
Its the vows that our souls pronounce
and which heroically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Its the vows that our souls pronounce
and which heroically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SOLO Stanza-
Liberty, Liberty, Orientals.
This is the outcry which our nation saved
and its braves in fierce battles
of sublime enthusiasm enflamed
Liberty, Liberty, Orientals.
This is the outcry which our nation saved
and its braves in fierce battles
of sublime enthusiasm enflamed
This Holy gift of Glory we deserved
Tyrants: Tremble !

Tyrants: Tremble !
Tyrants: Tremble !

SOLO Stanza -
Ah !
Liberty in combat we will Cry Out!
And even dying, Freedom we shall also Shout !

Liberty in combat we will Cry Out!
And even dying, Freedom we shall also Shout !
And even dying, Freedom we shall also Shout !
Freedom we shall also Shout !
Freedom we shall also Shout !
Orientals, our nation or the grave,
Liberty or with glory we die.
Orientals, our nation or the grave,
Liberty or with glory we die.
Its the vows that our souls pronounce
and which heroically we will fulfill.
Its the vows that our souls pronounce
and which heroically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Its the vows that our souls pronounce
and which heroically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We will fulfill.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3 09:28: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有時聽D國歌都幾熱血同激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2-5 11:36:42 | 顯示全部樓層
真係各有特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1 18:46: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HINOY 於 2013-12-11 18:48 編輯

NATIONAL ANTHEM - Vanuatu
125px-Flag_of_Vanuatu.svg.png
《 Yumi, Yumi, Yumi - 我們, 我們, 我們》
Vanuatu 瓦努阿圖的國歌。音樂和歌詞是 François Vincent Ayssav 所作, 1980年正式使用。歌詞是 Bislama 比斯拉馬語。

瓦努阿圖共和國 (英語: Republic of Vanuatu、法語: République de Vanuatu、比斯拉馬語: Ripablik blong Vanuatu), 位於太平洋西南部, 於1980年獨立建國, 由80多個島嶼 (68個有人居住) 組成, 屬於 Melanesia 美拉尼西亞群島的一部分, 其一年四季均為熱帶海洋性氣候。

歷史:
數千年前, 不少島嶼已經有人居住, 大約西元前4000年開始, 而大約在西元前1300年, 該地已經有一些陶器文物的痕跡。

歐洲殖民時期:
1606年, 由 Fernandes de Queirós 帶領的西班牙探險隊成為第一批登陸該島的歐洲人, 認為該地是未知的南方大陸。在18世紀末, 英國探險家 Captain James Cook 的第二次航海中到達了該島, 把該島命名為 New Hebrides 群島, 及後歐洲人便開始移居當地。

1887年起, New Hebrides 群島由英法海軍委員會管理。1889年, Port Vila 維拉港得到自主權, 雖然只有白人才有實際統治權, 卻成為第一個實行普選自治地區。

1906年, 英、法兩國同意將 New Hebrides 共同管治, 成立 New Hebrides 群島共管地。由於更多歐洲人移居當地, 使1935年這群島的人口超過45,000人。二次大戰期間, Efate Island 和 Espiritu Santo Island 一度曾用作盟軍的軍事基地。

獨立:
在1980年7月30日, 瓦努阿圖脫離英、法管治, 得到獨立並成為大英帝國成員, 又分別在1981年和1983年加入聯合國和不結盟運動成員。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YUMI, YUMI, YUMI - We, We, We
Bislama Words
CHORUS:

Yumi, Yumi, yumi i glat long talem se
Yumi, yumi, yumi ol man blong Vanuatu

God i givim ples ia long yumi,
Yumi glat tumas long hem,
Yumi strong mo yumi fri long hem,
Yumi brata evriwan!

CHORUS
Plante fasin blong bifo i stap,
Plante fasin blong tedei,
Be yumi i olsem wan nomo,
Hemia fasin blong yumi!

CHORUS
Yumi save plante wok i stap,
Long ol aelan blong yumi,
God i helpem yumi evriwan,
Hem i papa blong yumi!

CHORUS

English translation
CHORUS:
We, we, we are happy to proclaim
We, we, we are the people of Vanuatu

God has given us this land,
We have great cause for rejoicing
We are strong and we are free in this land
We are all brothers

CHORUS
There were many ways before
There are many ways today
But we are all one
Despite our many ways

CHORUS
We know there is plenty of work to be done
We work hard on our many islands
God helps us in our work
He is Our Father!

CHORU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6 16:59: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HINOY 於 2013-12-16 17:00 編輯

NATIONAL ANTHEM - Finland
aa.jpg
《Maamme 我們的國土》
Finland 芬蘭國歌 (Vårt land - Swedish) (Our Land - English), 樂曲與 Estonia 愛沙尼亞國歌共用了作曲家 Fredrik Pacius 的同一作品。

歌詞選自芬蘭民族詩人 Johan Ludvig Runeberg 以瑞典語文所撰寫的浪漫詩歌《Fänrik Ståls sägner》, 在整個 Scandinavia 北歐地區廣為流傳, 而内容實則衹描繪整個北歐的地域而已。

原詩共有11段於1846年完成, 至1848年5月13日才首次與樂曲同時面世演譯。原歌詞裏面衹有第四和第十段提到芬蘭這國家, 不過這兩段很少唱出。芬蘭國歌衹選取了其中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 至1867年才由 Julius Krohn 翻譯成芬蘭語, 另明確提到了芬蘭這國家。1917年至1918年芬蘭獨立戰爭期間, 該歌曲對芬蘭有特殊意義, 而至今仍未正式被認定為芬蘭國歌, 但已根深蒂固被社會接納了。

173px-VartLandStatue.JPG
Monument to the Vårt Land poem in Helsinki

這首出自Pacius 的樂曲和 Runeberg 的歌詞也在丹麥、挪威和瑞典廣為傳唱。歌詞的節奏與主題, 和瑞典國歌《 Du gamla, Du fria 你古老,你自由》或譯為《古老而自由的北國》和 Norway 挪威國歌《 Ja, vi elsker dette landet 對!我們熱愛祖國》極為相似。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Also known as: Vårt land - Our Land
Lyric: Johan Ludvig Runeberg, 1946
Music: Fredrik Pacius, 1848


MAAMME
Oi maamme, Suomi, synnyinmaa,
soi, sana kultainen!
Ei laaksoa, ei kukkulaa,
ei vettä, rantaa rakkaampaa
kuin kotimaa tää pohjoinen,
maa kallis isien.

Sun kukoistukses kuorestaan
kerrankin puhkeaa;
viel' lempemme saa nousemaan
sun toivos, riemus loistossaan,
ja kerran laulus, synnyinmaa
korkeemman kaiun saa.

OUR LAND - English Translation
Oh our land, Finland, land of our birth,
rings out the golden word!
No valley, no hill,
no water, shore more dear
than this northern homeland,
precious land of our fathers.

Your splendour from its shell
one day will bloom;
From our love shall rise
your hope, glorious joy,
and once your song, fatherland
higher still will echo.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2-19 15:03: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HINOY 於 2013-12-19 15:07 編輯

NATIONAL ANTHEM - Australia
590px-Coat_of_arms_of_Australia.svg.png
《 Advance Australia Fair 前進! 美麗的澳大利亞》
1788年1月26日, 大不列顛帝國由11艘船隻組成的艦隊, 攜載1500人 (其中有一半是囚犯) 由英國抵達 Sydney 雪梨港, 由此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一, 而以這一天被定為 Australia (澳大利亞) 澳洲的國慶日。

320px-Flag_of_Australia_(converted).svg.png
1901年1月1日, 六個州在統一的憲法下, 各殖民區改為州, 組成 (澳大利亞聯邦) 澳洲, 成為英帝國的聯邦或自治領域。1931年, 澳洲獲得內政、外交獨立的自主權, 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之一。1986年,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澳大利亞簽署了《與澳大利亞關係法》, 該法規定澳洲最高法院享有終審權, 英國法律在當地不再有效。1999年, 澳洲是否採用共和體制要舉行全民公決, 最後結果是多數人仍希望保留原有體制, 英王繼續成為澳洲的君主。

從1788到1974年, Australia 澳洲的國歌一直是《God Save The Queen 天佑女王》, 但多年來很多商業或官方的活動均想以另一首歌曲來代替它。更重要的是, 澳洲民眾想要變更國歌的呼聲越來越高, 而徵集國歌的活動一直在進行。

隨後, 第21任總理 (1972-1975) Gough Whitlam 宣佈, 以蘇格蘭人 Peter Dodds McCormick 在1878年創作, 於同年11月30日第一次公開演奏的歌曲《 Advance Australia Fair 前進! 美麗的澳大利亞》作為澳洲的國歌。1977年, 舉行了一次公民投票, 超過700萬人參加, 結果《God Save The Queen 》18%, 《Waltzing Matilda 》28%, 《Song of Australia》10%, 而《Advance Australia Fair》則以44%的大多數被選訂, 而原歌詞的第1段和第3段略經修改後用作國歌歌詞。政府前後經歴三次發動全民投票, 才正式制定為澳大利亞國歌, 由此可以看出它真正代表了人民的意願。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WALTZING MATILDA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SONG OF AUSTRALIA

1984年4月19日,澳洲政府正式宣佈, 所有官方以及慶典禮儀中, 這首國歌祗以樂曲演奏而不能用於歌唱的演譯, 如果有英國王室家族成員在場, 儀式開始時仍要必須演奏《God Save The Queen 》, 而在儀式結束時演奏《Advance Australia Fair》, 其他文化場合或體育活動才准以歌曲演唱。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 Advance Australia Fair 前進! 美麗的澳大利亞》
Australians all let us rejoice,
For we are young and free;
We've golden soil and wealth for toil,
Our home is girt by sea;
Our land abounds in Nature's gifts
Of beauty rich and rare;
In history's page, let every stage
Advance Australia fair!
In joyful strains then let us sing,
"Advance Australia fair!"

Beneath our radiant southern Cross,
We'll toil with hearts and hands;
To make this Commonwealth of ours
Renowned of all the lands;
For those who've come across the seas
We've boundless plains to share;
With courage let us all combine
To advance Australia fair.
In joyful strains then let us sing
"Advance Australia fair!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2-24 10:05: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HINOY 於 2013-12-24 15:28 編輯

NATIONAL ANTHEM - USA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星條旗》
歌詞出自一位律師、詩人 Francis Scott Key 的詩篇, 樂曲取自一首18世紀, 英國非常流行的歌曲 「To Anacreon in Heaven」, 是英國作曲家 John Stafford Smith 的作品, 此樂曲是英國當地一個男仕飲酒暢談的社交團體 "Anacreontic Society" 的會歌。(Anacreon 是六世紀希臘的一位詩人, 喜於歌頌酒酢與愛情)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TO ANACREON IN HEAVEN
STANZA 6:1
To Anacreon in Heav'n, where he sat in full glee,
A few Sons of Harmony sent a petition;
That he their Inspirer and Patron wou'd be;
When this answer arrived from the Jolly Old Grecian;
"Voice, Fiddle, and Flute,
No longer be mute,
I'll lend you my name and inspire you to boot,
And besides I'll instruct you like me, to intwine,
The Myrtle of Venus with Bacchus's Vine."

STANZA 6:6
Ye Sons of Anacreon then join hand in hand;
Preserve Unanimity, Friendship, and Love!
'Tis yours to support what's so happily plann'd;
You've the sanction of Gods, and the Fiat of Jove.
While thus we agree,
Our toast let it be:
"May our Club flourish Happy, United, and Free!
And long may the Sons of Anacreon intwine,
The Myrtle of Venus with Bacchus's Vine."

1806年, 一位律師、詩人 Francis Scott Key 曾將自己的一首詩獻给當年的海軍打敗海盗回國, 此詩名為:
"WHEN THE WARRIOR RETURNS" - First Stanza
When the warrior returns, from the battle afar,
To the home and the country he nobly defended,
O! warm be the welcome to gladden his ear,
And loud be the joy that his perils are ended:
In the full tide of song let his fame roll along,
To the feast-flowing board let us gratefully throng,
Where, mixed with the olive, the laurel shall wave,
And form a bright wreath for the brows of the brave.

1812年, 美、英两國於 Maryland 馬利蘭州 Fort McHenry 的戰役開始, 至1814年9月13日的凌晨, Francis Scott Key 正在寫信, 從窗外的炮火硝煙中, 看到一面美國國旗仍然在城堡上迎風飄着, 有感美軍對英軍的奮勇頑抗, 被這景像深深感動, 回想到以前曾經寫過的一首詩 「When The Warrior Returns」 , 不經意在信纸的背面寫下另一首詩 「Defence of Fort McHenry」。

第二天, 他把寫有詩作的信送給法官 Nicholson, 及後得到法官的讚賞並建議譜上樂曲, 於是取用了一首當時非常流行的歌曲 「To  Anacreon in Heaven」配上該詩篇, 同時取歌名為《星條旗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這首歌很快就傳遍全國, 並深受美國人民的喜愛。

在美國仍未有正式的國歌出現時期, 官方場合所用的歌曲是1789年, 由 Philip Phile 作曲的 「Hail, Columbia」及後實際上已被看待成國歌。
「Hail, Columbia」 這曲是始於1789年, George Washington 佐治華盛頓總統就職時演奏, 亦稱為 「The President's March」,
歌詞於1798年由 Joseph Hopkinson 撰寫。今天仍會出現於官方場合的是用於給 Vice President 副總統, 作為致敬歌曲。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HAIL, COLUMBIA"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My Country, 'Tis of Thee"

另一首是1831年7月4日出現的愛國歌曲, 亦視之為國歌的 「My Country, 'Tis of Thee」 而樂譜則取至英國的 「God Save The Queen」, 直至《星條旗 The Star-Spangled Banner》被制定為正式國歌。




《星條旗 The Star-Spangled Banner》1889年第一次被官方認定給海軍專用, 至1916年由第28任總統 Woodrow Wilson 再定之為愛國歌曲, 但要直至1931年通過國會决議案, 由第31任總統 Herbert Hoover 簽署才正式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國歌。

很多人曾經將另一首由美國作曲家 John Philip Sousa 創作的進行曲「星條旗頌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混淆, 及後經理解才認識到這是另一首美國著名的愛國進行曲而已。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星條旗頌
1972年, 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遜 Richard Nixon 訪問中國大陸, 當年軍樂團演奏的正是「星條旗頌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及後許多當地民眾均誤以為這是美國國歌, 因此美國正式的國歌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被誤譯成為「星條旗頌」而流傳甚久, 甚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媒體新華網, 關於美國國歌的介紹也將這兩首歌曲混淆。可解釋的是根據美國國家法令(The United States Code)第170條規定《星條旗 The Star-Spangled Banner》為美國國歌(National Anthem)、第188條規定「星條旗頌 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定為美國進行曲 (National March), 而當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所宣傳的情况極為差異。

《星條旗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有四段歌詞, 但實際上祇唱第一段, 其他歌詞, 尤其是第三段帶有反英情緒的歌詞就不再被演譯。雖然祇唱第一段, 但被公認為最難唱得好的國歌之一, 甚至專業歌者亦給為難去演譯, 除了歌詞之外、音調轉變與音階之廣, 由低至高的音域每每是給歌者的考驗, 已故歌星 Whitney Houston 是被樂壇認為唱得絕佳的一位 !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星條旗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Oh, say can you see, by the dawn's early light,
What so proudly we hailed at the twilight's last gleaming?
Whose broad stripes and bright stars, through the perilous fight,
O'er the ramparts we watched, were so gallantly streaming?
And the rockets' red glare, the bombs bursting in air,
Gave proof through the night that our flag was still there.
O say, does that star-spangled banner ye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On the shore, dimly seen through the mists of the deep,
Where the foe's haughty host in dread silence reposes,
What is that which the breeze, o'er the towering steep,
As it fitfully blows, now conceals, now discloses?
Now it catches the gleam of the morning's first beam,
In full glory reflected now shines on the stream:
'Tis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O long may it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And where is that band who so vauntingly swore
That the havoc of war and the battle's confusion
A home and a country should leave us no more?
Their blood has wiped out their foul footstep's pollution.
No refuge could save the hireling and slave
From the terror of flight, or the gloom of the grave: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in triumph doth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Oh! thus be it ever, when freemen shall stand
Between their loved homes and the war's desolation!
Blest with victory and peace, may the heaven-rescued land
Praise the Power that hath made and preserved us a nation.
Then conquer we must, for our cause it is just,
And this be our motto: "In God is our trust."
And the star-spangled banner forever shall wave
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2-28 09:37:35 | 顯示全部樓層
NATIONAL ANTHEM - United Kingdom 龍獅旗 - 情意結
2.jpg
《GOD SAVE THE KING 天佑國王》
有文獻記載這是 1545年 King Henry VIII 國王亨利八世的艦隊, 在 Portsmouth 海港滙合時所互通的密令暗語, 一方高呼 "God save the King"、己方的回覆應是 "Long to reign over us" 。

一位著名的法國歷史學家, 在他一本書中有提及"God Save The King 天佑國王" 的原樂曲是法國的 Jean Baptiste Lully 所撰的樂譜, 後來給英國人用於自己的國歌上。另有一位音樂博學的作家 William Chappell 宣稱 "God Save The King" 的樂譜是由 John Bull 撰寫, 歌詞是出自 Henry Carey 的手筆, 但亦有很多議論, 或稱原創作者的名字不詳及無法引證。

在 Henry Carey 的敍事中, 他稱首次聽到這樂曲是在倫敦 Cheapside 的 Mercer's Hall 的一次宴會, 及後他以此曲譜撰上歌詞, 作為英國國歌獻給 King George II 的生日頌歌。Carey 於1743年去世, 始終他並沒有聲稱是此樂曲譜的作者。人們衹相信這首歌的第一次演唱是1740年的一次宴會上, Henry Carey 獻唱了這一首歌曲, 作為祝賀海軍上將 Edward Grog Vernon 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 Porto Bello 港。

著名的作曲家兼導師 George Frederic Handel 亦提及過 Henry Carey 曾把此曲的樂譜與歌詞帶來, 要求他糾正一些低音的音符, 但這陳述給一些音樂史學家所嘲諷, 理由是一位有成就音樂家還需要此簡單的請教嗎?  不過, 爭議最大的還是 Henry Carey 的兒子對原創作者版權的索償。

Westerminster Abbey 西敏治教堂的管風琴師 Richard Clark, 1814年出版了一本書, 當中他稱 Henry Carey 是原作曲家, 但他的陳述被懷疑, 所以 Richard Clark 要給自己找出更多有關該樂曲的資料。八年後, 他引證了這國歌的詞是 Benjamin Johnson 的作品, 音樂由 John Bull 所撰譜。這歌曲第一次面世是1607年7月7日的一次晚宴上, 為慶賀粉碎了發生於1605年11月的 "炸彈陰謀 Gunpowder Plot", 當年一群亡命的英格蘭鄉下天主教極端分子, 試圖炸掉英國國會大樓, 要殺害正在進行國會開幕典禮的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他的家人及大部分的新教貴族, 這一次暗殺並未成功。這慶功晚宴設於 Merchant Taylor's Hall, 國王詹姆士一世亦有出席, 席前並由皇家禮拜堂的男士舆孩子的唱詩班演唱了 "God Save The King"。

最早的官方記錄有關 "God Save The King 天佑國王" 的演出, 是1745年9月於 Sir John Cope 的軍隊在 "Battle of Prestonpans" 一役的勝利之後, 連續在 Covent Garden Theatres 演唱, 及後一次是 Thomas Augustine Arne (1710-1778) 的安排, 演出於 "British Museum 大英博物舘"。

220px-Gstk.png
《君子雜誌》記載:
Publication of an early version in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15 October 1745. The title, on the contents page, is given as "God save our lord the king: A new song set for two voices". - Cited from Wikipedia

像大多數國歌的原創作問題, 都是因歴史的複雜和矛盾, 但有一些誘人的事實, 就是世界上很多知名的樂曲, 很難找出它的由來、原作者與真實的年份。我們寧可認為它是源自民族意識, 歴史的影響, 而很難是出自任何個人的構思而已。

"God Save The King" 自18世紀開始, 無論是文字和音樂都發生了輕微的改變, 並沒有曾經被"官方"制訂過的版本。只有前三段詩節是現在通常所傳唱, 至於音樂方面, 只有在最後一行的歌詞, 在不同的樂譜上修改至有演譯的差異。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GOD SAVE THE QUEEN (standard version)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

O Lord our God arise,
Scatter her enemies,
And make them fall:
Confound their politics,
Frustrate their knavish tricks,
On Thee our hopes we fix:
God save us all.

Thy choicest gifts in store,
On her be pleased to pour;
Long may she reign:
May she defend our laws,
And ever give us cause,
To sing with heart and voice,
God save the Queen!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1-3 13:30: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CHINOY 於 2014-1-3 13:41 編輯

《God Defend New Zealand 天佑紐西蘭》
NWZE0001.GIF
是紐西蘭的國歌與另一首 "God Save The King 天佑吾王" 地位等同。不過, 現時無論是學校盛會或是國家代表隊出外比賽, 一般衹用《天佑紐西蘭》這首歌。
512px-God_Defend_New_Zealand_manuscript_cropped.jpg
「天佑紐西蘭」的歌詞本來是一首詩, 由出生於愛爾蘭的紐西蘭詩人 Thomas Bracken 於1870年所創作。1876年政府為了替這首詩譜上音樂而舉辦了一次比賽, 獲勝者可以得到十個金鎊, 這次比賽結果由 John Joseph Woods 勝出。據聞他在知悉比賽通告的當晚就把這首樂曲寫好。

直至20世紀初期, 這首歌的受歡迎程度一直有增無減。1940年, 紐西蘭政府正式購入這首歌的版權, 並在建國100周年紀念時宣布訂定為國家頌歌。1950年的大英帝國運動會開始把它當成國歌。而1972年的慕尼克奧運會第一次在國際上以國歌的使用。1976年, 國會提出動議要求訂立這首歌為國歌。在取得女王伊莉沙白二世認可的情況下, 於1977年11月21日正式成為紐西蘭的第二首國歌。1978年6月1日, 內政部請了當時的著名音樂學者 Maxwell Fernie 為這首國歌的原曲調重新編譯, 使調子更適合大眾演唱。

「God Defend New Zealand 天佑紐西蘭」總共有五段歌詞。原文只有英語版本, 但後來當原著民的利益重新得到確認, 開始出現了 Māori 毛利語版本的歌詞。一般來說, 日常生活中只會採用歌詞的第一段。而根據紐西蘭的習慣, 唱國歌之時會先唱毛利語版本, 然後才唱英語版本。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 英語歌詞的第二段亦會唱。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God Defend New Zealand 天佑紐西蘭》
Māori verse:
E Ihowā Atua,
O ngā iwi mātou rā
Āta whakarangona;
Me aroha noa
Kia hua ko te pai;
Kia tau tō atawhai;
Manaakitia mai
Aotearoa

English verse:
God of Nations at Thy feet,
In the bonds of love we meet,
Hear our voices, we entreat,
God defend our free land.
Guard Pacific's triple star
From the shafts of strife and war,
Make her praises heard afar,
God defend New Zealand.

因為要配合樂曲的音調, 毛利語 Māori 相對照英文歌詞翻譯的意思略有出入, Pacific's triple star 這句詞仍存在爭論, 暫時把這句語歌詞翻譯為「太平洋上三顆明星」, 而紐西蘭官方尚未對此作出解釋。

Māori 毛利語翻譯至少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在1878年應總督 George Edward Grey 要求一位 Auckland 土著的土地法庭法官 Thomas H. Smith 所譯。較晚的版本由土著語言專署專員 Timoti Karetu 教授在1979年受政府委託所譯。根據紐西蘭皇家版權法, 第二個翻譯的版權將止於2079年。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1-8 11:53:45 | 顯示全部樓層
NATIONAL ANTHEM - Cuba
Cuba_flag.jpg
《La Bayamesa》
1867年8月13日, Bayamo City Revolution Committee 巴亞莫市革命委員會在 Pedro Figueredo 律師家中的會議, 計劃古巴的獨立革命, 各委員要求 Figueredo 撰寫一首如法國大革命的歌曲 "Our (Cuban) Marsellaise" 以增士氣。翌日已將樂譜完成, 並命名為 La Bayamesa (The Woman from Bayamo), 此喻 Bayamo City 為革命孕育之地。
1868年5月8日 Pedro Figueredo 要請音樂家 Carlos Manuel de Céspedes 代為編曲。同年10月革命爆發, 不出十天他們已把 Bayamo City 佔領, 在各革命同袍的歡呼中同時要求 Figueredo 把樂曲撰上歌詞以增士氣, 藉此呼籲民眾捍衛祖國尊嚴並追求自由, 仍騎在馬背上的 Figueredo 立刻拿出纸筆把當時的情感寫成歌詞, 經各人返覆的試唱, 再經修改很快便撰好一首描述古巴人民愛國情懐的颂歌。

两年之後, Figueredo 不幸被西班牙殖民政府軍逮捕, 在被處决前他義憤高呼: "Morir por la Patria es vivir"。這就是歌詞中的一句意譯是 "To die for the motherland is to live"。及後起義軍反覆受挫, 被迫在1878年2月簽訂《桑洪條約》, 舆西班牙殖民政府的十年戰爭結束。1902年獨立,《 La Bayamesa》正式成為古巴國歌。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 仍然保留其作品為國歌。
index.jpg
Pedro Felipe Figueredo (1818-1870)

以上影片乃youtube提供,與本站無關; 若無法觀看,可查看原網址

《 La Bayamesa》
Al combate, corred, Bayameses!
Que la patria os contempla orgullosa;
No temáis una muerte gloriosa,
Que morir por la patria es vivir.

En cadenas vivir es vivir
en afrenta y oprobio sumido,
Del clarín escuchad el sonido;
¡A las armas, valientes, corred!

ENGLISH TRANSLATION
Hasten to battle, men of Bayamo!
The motherland looks proudly to you;
Do not fear a glorious death,
Because to die for the motherland is to live.

To live in chains is to live,
In dishonour and ignominy,
Hear the call of the bugle;
Hasten, brave ones, to arm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4-1-9 12: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Good job ! Carry on brother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4-1-9 13:14:25 | 顯示全部樓層
回復 Williamho1953 #74 的帖子

THIS WHAT I NEED, YOUR GENEROUS SUPPORTS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6-3 11: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