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669|回覆: 124

[生物奇趣] 轉載: 海洋中最奇特的十大鯊魚物種

   火..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3-10-29 07:0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轉載: 海洋中最奇特的十大鯊魚物種

1.jpg

1A.jpg

1、劍吻鯊

由於劍吻鯊棲息在黑暗的深海中,因此它們很罕見。它們最與眾不同的特徵就是可伸出的嘴巴。
當發現獵物之後,鯊魚的嘴巴就會像一對鉗子一樣向前伸出捕獲獵物。

劍吻鯊,有時也被稱為歐氏尖吻鮫,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奇特的深海物種。這種鯊魚顏色是粉紅偏白色的,
翅膀顯出藍色,擁有富彈性的皮膚。它是鯊魚中最稀有的種類之一,沒有人理解它為什麼會長成這幅樣子,
它長長的鼻子對它捕食獵物根本就是一個障礙,但或許它可以幫助探測獵物的存在。
劍吻鯊(學名:Scapanorhynchus)是一屬已滅絕的鯊魚,生活於白堊紀時代。
它們的外觀與現存的歐氏尖吻鮫非常相似,故有學者將歐氏尖吻鮫重新分類在劍吻鯊屬中。
但是,大部份的鯊魚專家均認為它們有足夠的分別來成立另一屬。
劍吻鯊有一扁長的吻,鋒利及錐狀的牙齒,非常適合來捕捉魚類或撕開獵物。

1B.jpg

1C.jpg

種群分佈

主要發現區域包括西大西洋:圭亞那、蘇里南與法屬圭亞那。
東大西洋:法國 ( 比斯開灣 ) 、馬得拉群島、幾內亞灣、葡萄牙與南非。西印度洋:南非外海及莫桑比克。
西太平洋:日本、台灣島、澳洲 (澳洲南部,新南威爾斯) 、新西蘭。東太平洋:南加利福尼亞海域。
台灣發現於東部的花蓮外海。
劍吻鯊的數量其實要比人們想像的多得多,樣本少的原因可能是這種
鯊魚一般生活在數百米深海處,不容易被捕捉到。在1995年5月到1996年10月這短短一年多的時間,用底刺網捕撈,
在東京海底峽谷100~300米深處抓到了大量的劍吻鯊——多達125條。
2003年4月,在兩週內於台灣海域捕撈到了100多條劍吻鯊。雖然被捕獲的這些劍吻鯊都已經死了或很快就死了,
但是沒有一條是爆炸而死的。而且還有被活捉的。2007年1月25日,在東京灣有一條劍吻鯊被活捉,
被送到東京海洋公園展覽,兩天后死亡。
2月,又有一條劍吻鯊被活捉,在日本東海大學海洋科學博物館養了一周後才死亡。它們也都不是自爆死的。
當然,像所有其他動物,劍吻鯊在被捕獲時,也會猛烈掙扎,試圖咬破漁網逃生,
在掙扎中往往會讓它們的頭部發生一定的變形,這曾經導致某些劍吻鯊樣本被當成是新發現的物種。

1D.jpg

棲息環境

棲所生態: 這是生態習性所知有限的一種底棲性大型鯊魚。大部分的記錄顯示其棲息於大陸斜坡約270-960公尺深的海域,
但亦曾被發現於深達1300公尺深處。最大體長可達385公分。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05:00 | 顯示全部樓層
2.jpg

2A.jpg

2、須鯊

根據物種的不同,須鯊分別能長到1.2米到3米。須鯊是偽裝大師,充分利用了它們的斑點皮膚和須狀倒刺融入到海底環境中。
當毫無防備的獵物靠近,它們就會迅速出擊。

2B.jpg

2C.jpg

須鯊科

形稍尖,眼無瞬膜。有口鼻溝。鰓裂5對。背鰭 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上方或後方,第2背鰭常位於臀鰭前面。
椎骨內的石灰質片,圍繞椎體成放射狀。多棲於近海海底,以魚類、軟體動物或甲殼動物等為食。
為熱帶及亞熱帶水域的中小型魚類,近海底層棲息。它的最後二--三個鰓型位於胸鰭基部的上方。
我國大多產在南海、東海。常見的有豹紋鯊、及日本須鯊。
廣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在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海區尤為繁盛。中國現有5屬約9種,
都是小型鯊魚,淺海種類,體具斑紋保護色。

2D.jpg

須鯊科魚類的特徵

須鯊科魚類的身體是較長的縱扁型。頭部寬而扁平,頭側有特殊的肉垂,吻部很短,眼睛位於背位,有眼袋但無瞬膜,
噴水孔比眼睛直徑大得多,位於眼睛的側下方;鰓裂小,第四與第五對鰓裂或分離或靠近,但不會重疊。
鼻孔邊緣有許多長而分枝、尖凸的須,也有鼻溝和鼻褶。口裂寬大,幾乎與整個頭部同寬;
下頷縫合處呈凹陷狀,上頷是犬齒,下​​頷則有中央齒尖,側齒尖則不一定有。
須鯊科魚類的兩枚背鰭長度幾乎相等,第一背鰭的起點位置,通常與腹鰭基底的末端相對或略微向後,
末端位置則比腹鰭後角還要遠得多。胸鰭呈寬圓形,比腹鰭稍大,腹鰭又比背鰭和臀鰭大;
臀鰭比第二背鰭略小,起點位置通常與第二背鰭基底起點後三分之一處或末端相對,外側角度很明顯,
和尾鰭下葉之間,只有一個狹窄的凹槽相隔。尾鰭上葉的上揚角度不甚明顯,長度約為身體全長的四分之一。
體色複雜,變化頗多。
須鯊科魚類也常被稱為「豆腐鯊」,它們是近海底棲的中大型鯊魚,行動遲緩,
經常懶洋洋地停留在礁沙底床上藻叢間休息,除了捕食外,除非被刻意激怒,它們很少會主動攻擊人類。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09:57 | 顯示全部樓層
3.jpg

3A.jpg

3、格陵蘭鯊

格陵蘭鯊的平均速度每小時不到1.6千米,它們屬於海洋中游動最慢的魚類之一。
不僅如此,它們來回擺動尾巴就需要整整7秒鐘時間。儘管它們速度緩慢,但是它們總是能成功捕獲游得較快的獵物。
(Greenland Shark)亦稱睡鯊 (Sleeper Shark),格陵蘭鯊為體型最大的鯊魚之一,以其醜陋外表與緩慢動作著稱,
在北極及北大西洋海域1,200m深的地方可以看見這種鯊魚踪跡,然而往南至阿根廷與南極也都發現過這種鯊魚。
這種鯊魚同大白鯊一樣兇猛。事實上,研究人員在對死亡格陵蘭鯊進行解剖時,從它們的腹中發現了像北極熊等大型動物的殘骸,
有一次還發現了整隻馴鹿的屍體,儘管鹿角不見了。有人曾看見格陵蘭鯊緊緊咬住一隻過於靠近水邊的馴鹿不放。
格陵蘭鯊其實被稱為“海洋中的鱷魚”。

3B.jpg

3C.jpg

生活環境

格陵蘭鯊體長可達21英尺(約合6.4米),重2200磅(998公斤),壽命最長可達200年。格陵蘭鯊眼部通常滋生有橈足類動物,
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它的視力甚至導致失明,但這種鯊魚似乎主要依靠嗅覺和触覺尋覓獵物而非視覺。
它的遊速僅為0.34米每秒。科學家推測,格陵蘭鯊在大多情況下是在獵物(如海豹)熟睡時進行捕獵。海水的平均溫度為二度,
格陵蘭鯊為調節體溫消耗大量能量,因此行動遲緩。根據體形來判定,格陵蘭鯊是海洋中最慢的魚類。
你或許認為,北極的因紐特人可能會捕獲格陵蘭鯊,將魚肉全部吃光。事實並非如此。
格陵蘭鯊的肉中含有一種名為三甲胺氧化物的神經毒素。不過,只要將魚肉埋在地下幾個月令其任意腐爛,
三甲胺氧化物就不會給人帶來威脅。
在冰冷的海水下,希望能拍攝到格陵蘭鯊,那是一種十分神秘的生物,我們對它是幾乎一無所知,
以前曾有幾位探險家在海底見到過,但後來不知怎麼了,格陵蘭鯊卻在他們的視線中消失了,它就像一位海精靈,
或者海的使者,或者是魔鬼的化身。
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報導,東京國家極地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
世界上游得最慢的格陵蘭鯊有可能是趁海豹熟睡的時候對其進行伏擊捕殺的。但是科學家們仍在探討,
格陵蘭鯊到底是如何捕殺比它移動速度快兩倍的海豹的。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世界上游得最慢的鯊魚發明了一種最聰明的捕獵方式:悄悄靠近熟睡的海豹。
東京國家極地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吉田渡邊表示,“雖然格陵蘭鯊大多數時候以魚類為食,
但是在更靠近北極的格陵蘭鯊的胃裡面發現了海豹的骸骨。
胃裡其他的一些東西則是一些肉食無脊椎動物比如海蛇和其他一些片腳類動物。
這些證據也告訴人們,鯊魚是可以捕獵到活著的海豹的。”

3D.jpg

種群現狀

試驗計劃負責人喬格森說,格陵蘭鯊魚肉與大藻類及家用廢水混合,可能形成生物量,作為生物燃料之用。
她指出,生物燃料是這種有機廢料的最好處理方法,它可在碳中和方式下用來發電和發熱。
據估計,以鯊魚和其他海產製造的生物燃料,可供格陵蘭烏瑪納克鎮13 %的能源消費。該鎮人口有2450。
這個計劃一旦落實,在廣袤的格陵蘭,許多偏遠的村莊就可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目標。
喬格森打算明年在烏瑪納克一家由歐盟資助的有機廢料處理廠進行多項測試。在烏瑪納克,漁民丟棄的漁業廢料中,
格陵蘭鯊魚就佔了一半以上。
在一艘大拖網漁船上工作的漁民說,有時整船的魚獲全都是鯊魚,哪裡都可以捕撈到它們,
特別是格陵蘭東部和西部岸外水域,令漁人十分懊惱。
因紐特人過去 ​​抓捕格陵蘭鯊,是為了取其剃須刀般鋒利的牙齒做成刀子,將魚肝油製成油燈。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4.jpg

4A.jpg

4、銀鮫

從它們有趣的梨形嘴巴到它們銀色的下腹部,銀鮫全身上下都非常奇異。
儘管它們被稱作鯊魚,但真正來說,它們並非真正的鯊魚。
它們能夠長到1.2米長,而且最容易辨識的就使它們標誌性的嘴巴。
亦作chimera或ghost shark。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一些與鯊和鰩類近緣,但另分為全頭亞綱(Holocephali)或全頭綱的魚的統稱。
與鯊、鰩一樣,其骨骼為軟骨性,雄性具由腹鰭分化而來的體外交尾器官( 鰭腳或攫握器),用以將精子輸入雌魚體內。
與鯊和鰩不同,銀鮫體側僅各有一個外鰓孔,並與硬骨魚一樣,覆有瓣片。
雄性銀鮫在魚類中有獨具的輔交合器官︰一個額攫握器和一對腹鰭前的鰭腳。
銀鮫體後部漸細,胸、腹鰭大,眼大,背鰭2個,第一背鰭具長尖棘。尾細長,因而有些種類又有鼠魚之稱。
銀鮫約有28個種,長約60∼200公分(24∼80吋),體色由銀白色到灰黑色不等。
共分三科︰銀鮫科(Chimaeridae,包括稱為兔魚的種類,特徵為吻圓或錐狀)、葉吻銀鮫科(Callorhinchidae,吻獨特,
呈鋤狀且柔韌,故俗稱像魚)及長吻銀鮫科(Rhinochimaeridae,吻延長而尖,俗稱長鼻銀鮫)。
銀鮫生活在各大洋的暖、冷水區域,從江河、河口、近海到2,500公尺(8,200呎)或更深的深海區都有分佈。
游動能力差,易被捕獲,離水即死。以小型魚和無脊椎動物為食。卵大而長,且具保護硬(角質)殼。
銀鮫類可食用,有些地區作為食物出售,肝油可製槍械及精密儀表的潤滑油。

4B.jpg

4C.jpg

形態特徵

體長,紡錘形,尾細小而尖。頭大,吻柔軟,高而圓鈍。頭部有明顯的迂迴彎曲的溝狀側線管。
雄性在額前方具有一柄狀額鰭腳,其內前方具有一群小刺。眼大,上側位,鼻孔腹位,位於口前,左右鼻孔靠近,前鼻瓣連合伸達牙上,具鼻口溝。
外鰓孔1對,位於胸鰭基前。背2個,以膜相連。第一背鰭三角形,前方具一扁長棘;第二背鰭低平,後緣圓形,與尾鰭上葉相隔有一凹缺。
臀鰭低平,與尾鰭下葉分隔處有一凹缺。鰭角三駐型。體銀灰色,背部略呈深灰色,腹部銀白色。
對銀鮫的洄游習性不了解,通常夏季棲息於深海,冬季在近海也有發現。
銀鮫是在大約3.5億年前,從鮫的祖先分出來的軟骨魚類,2013年仍有“ 活化石 ”之稱。
骨骼雖然和別的軟骨魚類同樣是軟骨,但鰓孔左右一對,並有鰓蓋,肛門與生殖口分開,
也具有硬骨魚類的特徵,是進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魚類。
銀鮫被看成是一種怪物,生活在2400米深的海水里,一般靠近海底,有時用鰭抵著海床休息。背鰭前端的刺連接毒腺,有助於銀鮫自衛。

4D.jpg

生活習性

深海暖溫性底層魚類。銀鮫是軟骨魚類中已發生變異的特殊分支,具自接型頭骨、平板型牙、無鱗、泌尿生殖孔與肛門分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20:38 | 顯示全部樓層
5.jpg

5A.jpg

5、巨口鯊

巨口鯊極其罕見,而且它們擁有自己的家族分類:巨口鯊科。
這些身體柔軟的鯊魚游動緩慢,由於它們如此罕見,因此我們對其了解很少。
它們是濾食動物,它們大嘴旁邊圍繞的發光器官被認為用於吸引浮游生物。
巨口鯊,是鼠鯊目的一科,只有一種巨口鯊,是新發現的一個品種,目前全世界發現數量不到50只,相當罕見。
第一隻巨口鯊是在1976年於夏威夷外海發現的。巨口鯊分佈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棲息深度約5至1000米之間,
以深海居多,故很少被捕獲。巨口鯊頭大嘴大,細牙成須狀,和姥鯊科及鯨鯊科的鯊魚一樣,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物,
尾長,但和長尾鯊科不同,上半葉上翹的不厲害,巨口鯊最獨特的相貌正如其名所示,也就是它那巨大且又怪形怪狀的嘴巴。
根據捕到的樣品,長4-5米,重800公斤。

5B.jpg

5C.jpg

簡介

除了 ​​鯨鯊和姥鯊之外,巨口鯊是人們所知第三種以浮游生物為生的鯊魚。最大的巨口鯊樣本身長為5.63公尺,這也表示,
和其他靠浮游生物維生的鯊魚同類一樣,巨口鯊也能夠長成龐然大魚。巨口鯊最獨特的相貌正如其名所示,
也就是它那巨大且又怪形怪狀的嘴巴。
巨口鯊和大白鯊與尖吻鯖鯊都是近親,並似乎和兩者一樣都是分佈廣闊。塞內加爾、南非、巴西、菲律賓、
泰國等地的近海一帶都可捕到巨口鯊,特別在加州和日本,都曾發現過幾頭巨口鯊,
這兩個地區很有可能就是這種神秘生物的繁殖地。巨口鯊似乎趁黑夜才在海面進食,白天則是潛隱到海水深處。
它們似乎行動緩慢,而且比姥鯊的動作還要遲緩,有人曾看到巨口鯊被抹香鯨捕食。

歷史發現

1976年11月15日,美國水文地理考察船“MBC”號完成了對夏威夷群島北部深4800米水域的考察後,
在往回拉一個傘狀防墜器時意外捕獲了一隻長4.5米,重750公斤的特大的魚,而且它居然有一個寬1米的大口。
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條巨口鯊,一條雄性巨口鯊。它被保存在火奴魯魯博物館,屬於一個鮮為人知的鯊魚族群。
第二條巨口鯊是在8年後的1984年11月在距離加里福尼亞不遠的聖卡塔林娜島捕獲的,據說當時這條魚成為新聞關注的焦點。
這以後,搜索大嘴鯊的行動紛紛展開。1988年到1990年,又有4條大嘴鯊被發現,
分別在西澳大利亞的印度洋、日本海域(2條)和加里福尼亞海域。遺憾的是以上6條全部是雄性。
直到1994年11月,終於有一條雌性大嘴鯊在日本九州島福岡市的海岸被發現,不到2小時,CNN便像世界展示了這條長達4.8米,重800公斤。
經趕到的美國專家鑑定,​​這是一條從未生育過的大嘴鯊,卵巢只有3毫米大,看來還在發育中。
然而這條珍貴的標本是不幸的,落到了日本人的手裡,研究方法自然也就日本味十足。

5D.jpg

分佈區域

巨口鯊分佈在世界各地,棲息深度約5至1000米之間,以深海居多,故很少被捕獲。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32:34 | 顯示全部樓層
6.jpg

6A.jpg

6、姥鯊

姥鯊的重量超過5噸,而且體長超過10米,它們是海洋中第二大的鯊魚物種。
這些溫順的巨大生物張著大嘴在水中穿梭,它們能夠使用5000個鰓耙每小時過濾150萬噸水來捕食浮游生物。
姥鯊是姥鯊科及姥鯊屬中唯一的一個物種。它是繼鯨鯊以下世界上第二大的魚類。姥鯊分佈在全世界的溫帶海洋。
它們游動緩慢,一般都沒有危害及依靠浮游生物為餌料的。就像其他的大型鯊魚,姥鯊正面臨滅絕的危險,
原因是其低繁殖及過分捕魚,以供應世界各地對魚翅、魚肉及器官的需求。

6B.jpg

6C.jpg

簡介

姥鯊為大洋性上層的大型魚類,有時降入深處,有時游來近海索餌。它是魚類中體型第二大者,棲息於外海之大陸棚及島棚水域,
但時常會出現於岸邊、潮間帶外圍、或內灣。通常幾尾或多達百尾成群在水錶面緩慢地巡遊,背鰭會露出水面,或翻身曬腹。
濾食性,以浮游無脊椎動物、小魚或魚卵為食。具有季節性洄游習性,可能為卵胎生,最大體長9米。
姥鯊的俗名很多,如:姥鮫、老鼠鯊、白肚鯊、太陽鯊、蒙鯊、昂鯊、戇鯊、象鮫。姥鯊的身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
鰓孔頗大,自背部直伸到胸部,幾與對方鰓孔相遇。尾柄兩側各具一突起,尾基上、下各具一凹窪。頭大,略側扁,錐形。
吻短而圓突。眼略小,圓形,無瞬膜。鼻孔狹小,位於口前,前鼻瓣短,呈圓形;無口鼻溝或觸鬚。
口裂寬大,廣弧形,具唇褶;下頜短,口閉時不露齒。頜齒細小而多,圓錐狀,邊緣光滑,齒頭向後,無小齒尖,4~ 7列在使用,
每側每行100餘個。噴水孔細小,鰓孔5個,很寬,由背上側延伸至腹面,位 ​​於眼後。鰓耙細長、密列,角質,基部側扁,端部鬃狀,
為取食的過濾器官。背鰭 2個,第一背鰭大而略呈等邊三角形,起點於胸鰭及腹鰭間,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
第二背鰭頗小,起點在腹鰭後端之後,後緣凹入,上角尖圓,下角微尖突;
胸鰭寬大型,鐮刀狀,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圓,內角鈍圓;尾鰭叉形,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近尾端處有一缺刻,
下尾叉較短小。體背側灰褐色;腹側白色。
姥鯊是姥鯊科中的唯一成員。它的學名是由Johann Ernst Gunnerus於1765年就一個在挪威發現的標本而起的。
屬名是來自希臘文的“海怪”或“鯨魚”及“鼻子”的意思,種小名則是拉丁文 “最大”的意思。它曾被分類在角鯊屬中,
如Squalus isodus、Squalus elephas、Squalus rashleighanus及Squalus cetaceus。
它們亦被命名為Cetorhinus blainvillei、Selachus pennantii、Cetorhinus maximus infanuncula及Cetorhinus maximus normani。
姥鯊科(Cetorhinidae)呆鈍的巨型鯊魚,通常被定為姥鯊(Cetorhinus maximus)一個種,但可能不只一種。常在水面漂浮或游動緩慢。
棲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北部溫帶區。體型巨大,長達14公尺(46呎),除鯨鯊外超過所有魚類。以浮游生物為食。體灰褐或淡黑色。
牙細長,鰓裂很長。一般不傷害人類,零星的被獵捕制魚粉和魚肝油。有時擱淺在海灘上腐爛,卻被報導為巨海蛇。

6D.jpg

分佈範圍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溫帶和亞寒帶海區,南北半球均產。中國東海、黃海、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沿岸均有。
姥鯊是海岸至遠洋帶的鯊魚,分佈在世界各地北面至溫帶近大陸棚的海域。它們適應水溫介乎8至14℃。
它們很多時會游近岸邊或進入海灣之中。它們會跟隨浮游生物在水體中的濃度,所有很多是在水面可以見到它們。
它們經常的遷移,會季節性的出現在某些地區。偶爾進入熱帶區。在西北太平洋,姥鯊每年春季游向美國中部沿岸,
夏季北上,秋季和冬季轉向外海。每年3-4月從外海游向福建東北部沿岸,5-6月出現於浙江溫州、舟山一帶,
7-8月北上黃海到山東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轉向外海。廈門和漳浦外海均捕獲過,廣東廣西未見到。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35:04 | 顯示全部樓層
7.jpg

7A.jpg

7、褶鰓鯊

褶鰓鯊看起來更像巨大的鰻魚或者奇怪的深海蜥蜴。這種罕見的鯊魚物種存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但是在日本海域最常見。
褶鰓鯊出名的主要原因就是它們古怪的體型和長達42個月的超長妊娠期。
褶鰓鯊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有“活化石”之稱,它和普通的鯊魚不一樣,口近端口,側面的線紋呈溝狀,鰓孔有6對,
牙齒呈“山”字形,通常生活在深海。日本沼津市一名漁夫於曾在2007年1月24日淡島海洋公園附近海域發現.

7B.jpg

日本靜岡縣沼津市附近海域24日出現一條十分罕見的鯊魚,這種鯊魚學名叫深海褶腮鯊,一般在600米下深海活動,
根據對其化石的研究,這種鯊魚在五千萬年前就存在,被稱為“活化石”。
當天一些漁民發現這條深海褶鰓鯊在淺海游弋,當地海洋學家聞訊趕到後捕捉了它。但鯊魚在捕穫後不久就死了。
這條鯊魚為雌性,體長約1.6米,不同於一般鯊魚有五個腮,這條鯊魚有六個腮。深海漁船有時捕到過這種鯊魚,
但是活的深海褶鰓鯊非常罕見。海洋學家認為,這條鯊魚可能是隨著一股特殊的季節性洋流從深海來到淺海的。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38:15 | 顯示全部樓層
8.jpg

8A.jpg

8、長鼻鋸鯊

長鼻鋸鯊是鋸鯊的六大物種之一,而且它能夠長到1.4米。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的鋸齒狀長嘴鑲嵌有鋒利的牙齒,而且佔據整個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
它們在嘴的兩側長有長長的觸鬚用於搜尋食物。
鋸鯊,即鋸鯊目的鯊魚,屬於板鰓類,其下只有一科。鋸鯊的吻突出成一長板,兩側有尖銳的齒,用以攻擊獵物,
類似鋸,板中央有兩條肉質觸鬚,以探測獵物。一般生活在海底40 米處,以底棲生物和魚為食物,
分佈在從南非到日本的廣大海域,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國際貿易公約》,鋸鯊被列入一級保護目錄,嚴格禁止交易。

8B.jpg

8C.jpg

外形特徵

鋸鯊長相似鋸鰩,眼睛至嘴尖細長,邊緣排列著像鋸齒一樣的大小突起。像其它鯊魚一樣,鋸鯊在頸部的兩側都有腮,
而鋸鰩的腮位於身體的下部。另外鋸鯊的鋸吻上有一對肉質觸鬚,鋸鰩則沒有。外形極具攻擊性,但其實性格溫和。

分佈範圍

分佈在從南非到日本的廣大海域,1960年在加勒比海 640至915米深的海底發現了巴哈馬鋸鯊,是一個新的品種。
一般侵棲息生活在40 米深處的溫暖海底。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42:42 | 顯示全部樓層
9.jpg

9A.jpg

9、鎚頭鯊

鎚頭鯊的眼睛長在它們巨大“錘子”的兩側,而且它擁有的360度垂直視野可以讓它同時觀察上方和下方情況。
儘管它的牙齒和嘴無法與其它鯊魚相比,但是它非常靈活而且能在水中高速旋轉。
雙髻鯊以其頭部的形狀而得名。雙髻鯊的頭部有左右兩個突起。每個突起上各有一隻眼睛和一個鼻孔。兩隻眼睛相距1米。
最近的一項研究證實,眼睛的分佈對它觀察周圍情況非常有利。
鎚頭鯊不僅像人類一樣擁有雙眼視力(兩隻眼睛的視野重疊在一起),而且它通過來回搖擺腦袋,
可以看到周圍360度範圍內發生的情況。
鯊綱、雙髻鯊科魚類的統稱。頭寬而平扁,呈錘或鏟形。兩眼及兩鼻孔均各分別位於頭側突出部分的兩端。
頭部形狀特殊,據認為有方向舵的作用,可加大機動性;兩個鼻孔遠遠分開,可更容易辨認氣味。
快速、兇猛,可見於海上、近岸或半鹹水中。雙髻鯊第一背鰭非常高,並呈顯著的鐮刀狀,
而第二背鰭雖然小得多但也很高,並且邊緣呈凹形。臀鰭呈鉤狀邊緣凹陷,這不同於雙髻鯊邊緣平整的臀鰭。
雙髻鯊背部呈深棕色,淺灰色。因為雄魚的肛門附近有一對伸出稱為交合突的器官。交合突是一種管狀的器官,
它的內部由軟骨支撐。交合突的內側有一條溝槽,雄魚通過這個槽把精液導入雌魚的體內。以魟、鰩、其他鯊類及其他魚類為食。
一些雙髻鯊可用於制革和煉油。

9B.jpg

9C.jpg

生活習性

其他研究人員指出,雙髻鯊的腦袋就像一個水中翼,幫助它在水中自由遨遊,
而且分佈在雙髻鯊腦袋前邊的化學傳感器、電子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也對它的生存有很大幫助。這樣,
雙髻鯊能夠非常準確地確定獵物的方向和速度。頭部形狀特殊,據認為有方向舵的作用,雙髻鯊的嘴巴長在頭的下方,
一嘴尖利的牙齒,可以讓獵物膽戰心驚。頭的前部向兩側突出,眼睛在突出部分的頂端,視野更有立體感,
容易分辨遠近,如同古代女子頭上梳的雙髮髻。它頭寬而平扁,呈錘或鏟形。兩眼及兩鼻孔均各分別位於頭側突出部分的兩端。
它們是海洋中貪婪的掠食者。魚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都是它們的美餐。雙髻鯊經常在海灘、海灣和河口處出沒,在珊瑚礁中尋找食物。
雙髻鯊是一種危險的鯊魚。每年,世界各地都有雙髻鯊襲擊人類的事件發生。不過,這只是雙髻鯊在受到驚嚇時的極端行為。
如果你不用魚叉向它挑釁,雙髻鯊是不會傷人的。雙髻鯊是遷徙性魚類。
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大群的雙髻鯊會組成浩浩蕩蕩的遷徙隊伍,做一次長途旅行。夏天,它們游到溫帶海域避暑。
冬天,它們游到熱帶海域越冬。
雙髻鯊的生殖方式是卵胎生。雌雙髻鯊的體型越大,它們的卵的個頭越大。一條體形較大的雌雙髻鯊一次可以產下40枚卵。
當這些卵在雌雙髻鯊體內孵化出小鯊魚後,雌雙髻鯊就開始分娩了。

9D.jpg

分佈區域

熱、溫帶海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45:41 | 顯示全部樓層
10.jpg

10A.jpg

10、雪茄達摩鯊

這種鯊魚只能夠長到43到55厘米,但是它們的古怪能力完全彌補了它們體型的不足。
它們全身除了腦袋後面的黑色頸圈外,全身都散發冷光,這塊黑暗區域會被認為用於模擬小魚的輪廓作為誘餌。

10B.jpg

10C.jpg

雪茄達摩鯊(學名:Isistius brasiliensis)為鎧鯊科達摩鯊屬的魚類,體長為30~50公分,體色為茶褐色,腹部則為白色,
因為外型像雪茄而得其名。分佈於南北緯30度間的世界各大洋、中太平洋以及台灣北部海域等,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外洋性種類。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巴西。達摩鯊嗜食烏賊、鮪魚,是一種相當兇暴的寄生型鯊魚,牠會藉由腹部的發光器引誘獵物,
待對方上鉤後會先用下顎那如鋸齒般的銳利牙齒咬住,再以身體迴轉的方式撕扯下其肉,
被牠攻擊過的獵物身上會留下多處如同坑洞般的傷痕,達摩鯊通常會攻擊鯨、海豚等大型的魚類和海洋生物,
有時甚至破壞潛水艇或海底電纜。

10D.jpg

分佈

台灣北部海域、南北緯30度間的世界各大洋, 主要在中太平洋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3-10-29 07:46:16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09:04: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好多都未見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09:47:44 | 顯示全部樓層
好特別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09:48:44 | 顯示全部樓層
形貌都好嚇人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09:49:31 | 顯示全部樓層
Shark is my favourite fish. Some mentioned here are quite special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09:51:51 | 顯示全部樓層
海洋仲有好多未見過既生物呀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09:57:36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大鯊魚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10: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有d品種真係未見過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10:03:16 | 顯示全部樓層
個口大到呢!!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0-29 10:13:40 | 顯示全部樓層
十大鯊魚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5-22 13: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