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8318|回覆: 3

詠春習練要決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8-3-8 17:37: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一、整體:
任何拳術都有其富有個性的肢體表現形式,但任何拳術的終極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求得整體,整體的力量和整體的協調及整體的移動。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的所有功法和招勢,都是渡河之舟,是在達到整體後必需要捨棄的東西。說到這裡,須要強調的一點是,雖然你很容易的理解了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但是你卻不能因此就不重視形式,以為可以通過某種途徑來直達內容,從而省卻形式的練習階段,並自詡為捷徑。其實不然,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講,形式上的正確往往比內容更重要,所謂先求形似再求神似也。因為神似也就是內容往往蘊含著很多初學者無法理解的東西,或者是理解了也無法做到的東西。因此初學者必需通過形式來取得將來達到神似的能力。

有不少人喜歡用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書來形容自已的東西是多麼的珍貴。其實大不列顛全書以及四庫全書從來就沒有人說他們是假傳。而如果哪位師傅拿出一張紙,給你寫上一句話,你就能得道成仙嗎?所以說,真傳還是假傳並不在於說話的多少,他要根據接受對像來談。他不理解,你當然要多角度,多反覆的為他講,他一聽就懂了,你又何必費話?李小龍一生的感悟是:以無法為有法,以有限為無限。這不正是教導人們,形式是通往內容的必經之路,你必需大步向前,而不要夢想一躍而至,但是你更不能總是低頭看著腳下的路,卻失去了你的方向。詠春拳練習時多為上肢的運動,特別是在練習小念頭的過程中,馬步基本不動,但練習者切不可忽略了下肢,丟掉了整體。使拳術在上下分離的狀態中進行,那樣是練不好詠春的。

二、風格
詠春拳是一門男女適合、老少咸宜、攻防俱備、功效顯著的拳術。詠春拳術注重防衛,穩重靈巧。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移動迅速,攻守兼備,體力肖耗小。詠春拳的防護方法是短橋相接,連消帶打,來留去送,甩手直衝,多以小臂接觸對方,化解對方的力量,而進攻時則義無所顧,講究寸勁。學習詠春拳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即先求動作工整準確,放鬆慢練,不要一上手就求打出寸勁的力道而肌肉僵硬,馬步虛漂。待動作熟練後,有所體認,再加入念力(即意念,內力)練法,以求提高。並最終形成自身的風格。

三、求實
要點在於入門拳套小念頭,此套路短小精悍,易學易練。但所擔憂者,初學者切不可因其簡短易學就輕視之,比葫蘆畫瓢,不求甚解,閉目自欺。相反,正因為其短小易練,更適合初學者練習,且不會耗時太多,方便你逐漸加碼,提高運動量。小念頭的每一招式均有其實用方法,學者更要認真體悟,每一動作都不可馬虎,要精益求精。為將來練習更高深的詠春拳術打好堅實基礎。

四、堅持
這一條看似簡單,但阿龍卻將它放在最後來講,是因為這一條對於自學功夫的朋友來講,卻是第一重要的,沒有堅持就沒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沒有最終的收穫。恆心,練武必備的品質,如果你做不到,什麼真傳,名師,對你來講都是一場空。  


詠春拳的訓練

1 開馬:雙足開成二字嵌羊馬,要點是雙膝是內旋而非用力內夾。

2 交叉攤手轉雙下斬手,回手變回雙攤手收拳回兩胸側。

3 日字衝拳:拳從中線發,出拳要有橋底力,橋面力。整個發拳的運動軌跡近似一個拋物線,拳打出注意不要聳肩,然後指臂不動,以腕做上下運動,然後做左右運動。然後拳手收拳。

4 一攤三伏:攤手自中線出,邊出邊旋,旋擰裹肘,再轉腕成護手,這時從小魚際側掌根到小臂下側,外側直至肩肘有整體的伸拉感,並且,出攤手向前時,後背脊椎向後弓出,似與手之間有一皮筋相連對拉(脊椎上下不動,只以中間部分動),同時呼氣,然後護手回拉,脊椎同時也內拉,似與手有互吸得力,同時吸氣,至胸前一拳距離停下,變伏手(曲手)自中線出,此時從腕頂到肘肩處有拉伸感。同時呼氣,脊椎後拉,至肘與胸距一拳處停下,變護手,如是三次。

5 左右襟手下按,雙後襟手,兩大指要相貼向背後下方按,再轉向前下按,手右上左下疊架胸前,以肩背帶動手向兩側削出(標指),然後原路拉回,收拳回胸側,然後出雙攤手,兩肘盡量相靠,體會後肩背的圓實感,如龜背(此狀態即是練黏手的主要要求),轉手雙下捋,轉指向前上方標出,高度齊眉,然後雙手大魚際相貼下捋,再變鉤手以雙腕上頂,收拳回胸。

6 圈割手:以右式為例,手斜向左前側拍出,似以肘力拍截敵橋手關節處,再以腕為圓心,指尖向左向下劃弧,然後手變橫掌打出,拳手收拳。

7 以右式為例:肘不動,手以肘為圓心,小臂弧形向面部側畫弧 手心始終向裡,至下頜處,手內旋呈手心向右,然後按原路轉回,仍是肘不動,手繼續向下,以掌緣向體側斬下,至右大腿側,重複三次變橫掌打出,圈手收拳。

8 膀手:以右手為例,以指尖領勁,小臂內旋,旋向體前側,指尖微有向下旋領,大小臂與胸間成為一拱形間架結構,意在將敵橋手旋轉出我中線,然後轉腕變底掌從中線打出,圈手收拳。膀手除防守外,也是極厲害的攻擊武器。

小念頭大致有以下要點:動作放鬆,松柔,出入守好中線,其他動作少快,一攤三伏則要盡量慢,攤手變護手時和護手變伏手時要注意有微微寸勁,在松柔的訓練下,日久自會產生柔韌的老籐勁,而脊椎的相應拉伸,鍛煉了出手的背部繃勁,隨著呼吸的配合,久而久之,會在腎臟產生熱的感應,也就是所謂的「腎氣歸原」。


射拳訓練:
射拳分單雙練法,單人:雙足自然分開站立,足尖稍外撇,舒適自然,雙拳分握至下頜鎖骨附近,雙拳交替往與中線15度角角度打向前上方,打至與眉水平高,不必用力,如伸手拿東西般感覺,手打完後不須刻意拉回,只用打出後得力自然彈回,每次不用練多,打累了就休息,練熟後,一轉成側身就是隨手出拳的動作。一般學完小念頭以後,就可學習黏手和對拆了。

黏手:
雙人相對自然站立,設我為左攤右攔手,對方左膀手旋轉旋開我右攔手,左伏手伏在我左攤手上,然後雙方手不離開,我手同向右方移動左攤手以指尖領勁手臂旋轉,膀住對方左伏手變成的攔手(攔擠向我面門,肘歸中線),我右攔手向右下方轉成伏手伏在對方左膀手轉腕變成的攤手上,如此二人循環練習,注意動作要放鬆歸中,開始放鬆要領掌握不好,作膀手攤手得手臂很快會酸,逐步掌握後就會適應,要注意體會背圓的感覺,雙手歸中,兩手肘盡量相貼的感覺,在練習過程中,如一方發現對方動作不正確,沒有做好歸中,,可變拳順手打出,讓對方知道動作錯誤,逐步掌握正確的位置。

對拆射拳:
是將射拳進行近似實戰的對拆,二人側身面對站立,以右式為例,二人均右手右腳在前側身面對立,右拳置頜前,左手成護手在胸側,一方右拳打出一記射拳,打向對方面門,對手以左手拍開來拳,右射拳還擊,如此二人始終練習拍開後立刻出拳,要放鬆,並要蕩胯,打整勁,手很放鬆,如去拿東西一樣的隨手就出拳,肩胯腿要保持放鬆,不可僵硬,速度要越打越快。

後手射拳:
與前手射拳差不多,維以前手拍開對方來拳,以後手發拳,熟練後,可用擺拳,鉤拳,劈拳等各種技法。

對拆掛捶:
掛捶和射拳是入門訓練最重要的基礎,這兩個不過關,其他內容都是不能學的,二人側面對立,設我右手右足在前,對方左手左足在前,我右手翻臂掛捶打出,對方左膀手膀住,右護手在肘側,然後,左膀手稍回撤(手動肘不動),右護手向前推伏敵手,左手以肘為軸,翻臂打出左掛捶,則我右手旋轉變膀手膀住,左護手在肘側,如此二人反覆,打掛捶要注意放鬆,拳出要如流星捶般鬆軟,蔡師兄告訴我們要節節貫穿,自然放鬆的打出,膀手時不可將肘抬高而聳肩,一膀要立刻變掛捶打出,所謂逢膀必變。

連環掛捶:
是掛捶的進一步訓練,二人面對正身站立,我左伏手伏按對方右臂,右臂翻臂打出掛捶,對方以左手旋轉成膀手承接,右護手在肘側,我左手沿右拳循中線打出左日字拳,右掛捶變伏手伏住對方橋手,對方以右拳旋轉成膀手承接,左護手置肘側,我右日字拳接著循中線打出,對方變左膀右護,我又打出左日字拳,對方變右膀左護手變伏手按伏我左拳,右手立刻打出掛捶,我左手旋轉成膀手,右手變護手置肘側,則敵打出左日字拳,我右膀左護承接,對方再打右日字拳,我左膀右護承接。。。。。。。。。。如此反覆循環。另: 在中間加入三星捶則叫星掛捶.

膀攔攤對拆:
二人正面對立,我出右日字拳(半劈半沖,練習壓敵橋手打入之力)打向敵,敵以右膀手旋轉承接,左護手置肘側,我右拳以肘為圓心,轉弧形以拳輪下撩敵襠,敵右膀手變以肘為圓心,走弧形變斬手斬截我右拳,然後我右拳以肘為圓心,向上翻臂變掛捶擊敵面門,敵翻右臂變攤手截住我拳(攤手一定要截在我肘彎處,這樣才能控制整個橋手,如截我小臂處,我可立刻彎肘擊打進去),然後立刻以右攤手和左拳同時打進,右攤手是推壓我橋手,和整個人重心,左拳不必成日字拳,拳心斜向上即可,雙手同時發力,實戰時最好打敵咽喉,稱為鎖喉拳,練習則從我橋打向胸側即可,我可稍側身化力,然後我再以左日字拳,下撩襠拳,掛捶打,對方用左膀手承接。。。。。。。。。。。。如此左右交替打,然後換成敵打,我以膀手接。。。。。。反覆訓練。

步箭拳訓練:
二人正面對立,我進左步,出左拳擊敵,敵退左步,同時以右手側拍我拳,然後我左腳前進半步,後腳跟半步,同時左拳收至頜下,右拳打出,敵左腳退半步,右腳跟著退半步,同時右手收回,左手斜拍我左拳,接著我左腳再進半步,右腳再跟半步,同時右拳收回頜下,左拳打出,敵也同時左腳退半步,右腳跟退半步左手收回,右手斜拍我拳,然後,敵左腳疾上一步,同時右手收回,,左拳打出,我則退半步,同時左手收回,右手斜拍敵拳,然後敵進半步,後腳跟半步,收左拳打右拳,我也隨之退步以右手斜拍敵拳,敵再進半步打左拳,我退步以右手斜拍,然後我再疾上左步打左拳,敵退步拍,如此反覆,右式相同,唯改為進退右腳,此法訓練實戰中及時進位出擊,以及手足動作的一致協調性。

寸勁拳訓練:
二人正身對立,我出伏手日字衝拳發寸勁,連沖帶打對方,對方以前膀後護手防禦,然後轉手,以護手變伏手伏按我手橋,膀手變日字衝拳同時打出,則我變前膀後護手防禦,如此二人循環練習,注意發拳和另一手的伏按要同時打出,勁力冷而脆,此即詠春拳「打破」的實際典範例子,可一舉將對手間架打散,而對方要注意聽勁,在我發勁同時以膀手旋轉卸力,並可稍向體側轉馬,將我攻擊引出中線,滑向體側,而我則要盡力去以拳的橋底力挫壓敵橋手,盡量往其中線打,這也是二人練習橋手力量的有效方法。

黏腿訓練:
二人側身對牆,相互面對,以靠牆側的手扶牆,不靠牆側的腿提起,一人以足尖挑住對方足底,作從下——前——上——後——下的立搖運動,每次10 圈即可,然後兩人換位,換另一條腿練,另一種練法為:二人面對牆站立,互提相臨近的一條腿,一人以足外緣托住對方足底,作從上——前——上——後——下的立搖運動,如此反覆,然後兩人換位,換另一條腿練,每人左右各10圈。黏腿是詠春步、腿、胯、膝等的基礎訓練,對以後的練習有極大的幫助,每回練完後,可以足面繃直作提膝練習,膝盡量往鎖骨提,單要保持支撐足跟不可提起,腿不可彎,上身不可前傾迎合提膝。

踩腳訓練:
屬於一種遊戲,但對步法的移動靈活性和反映有很大的幫助,二人對立,一腿支撐,另一腿點地成虛步,一人以足前掌去踩踏對方足面,要出其不意,迅速啟動,對方要反映及時,拿捏好時機,再對方快要踏到的時候挪移開,也可不停的左右點動(但始終只是前腿動,後腿支撐不必動),讓對方腿定不住目標,練一會換自己踩對方。

詠春之馬步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腳)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

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向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骨頭向後移靠,右膝關節向外扭旋,使髖骨向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右腳占三分力,左腳佔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向後龜背,田雞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向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

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向內扭鉗,髖關節向外旋開右膝關節向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佔七分力,右腳占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松胯。

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向內向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向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線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

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產生出來的動態。

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

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發表於 2008-3-8 22: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只要勤練功,唔須要自宮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3-10 13:41:50 | 顯示全部樓層
試下先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3-12 19: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Thanks a lot C-HING !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6-28 10: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