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樓主: tigerb

[自然地理] 宇宙的尺度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8-7-12 03:16:4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2 03:20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Exhibit C. A specific honey fungus measuring 2.4 miles across in the Blue Mountains in Oregon is thought to be the largest living organism on Earth. The shrooms that you can see on the forest floor meet the criteria being individuals with identical genetic make-up that all originated from one organism.
Forget blue whales and giant redwood trees. The biggest living organism is over 2 miles across, and you'll hardly ever see it
The largest living thing on Earth is a humongous fungus

Armillaria ostoyae
Armillaria ostoyae (sometimes called Armillaria solidipes) is a species of plant pathogenic fungus in the Physalacriaceae family. It is the most common variant in the western U.S., of the group of species that all used to share the name Armillaria mellea. Armillaria ostoyae is quite common on both hardwood and conifer wood in forests west of the Cascade crest. The mycelium attacks the sapwood and is able to travel great distances under the bark or between trees in the form of black rhizomorphs ("shoestrings").
In most areas of North America, Armillaria ostoyae can be separated from other species by its physical features. Its brown colors, fairly prominent scales featured on its cap, and the well-developed ring on its stem sets it apart from any Armillaria. (Herink, 1973)
It is known to be one of the largest living organisms, where scientists have estimated a single specimen found in Malheur National Forest in Oregon to be 2,400 years old, covering 3.4 square miles (8.4 km²) and colloquially named the "Humongous Fungus".[1] Armillaria ostoyae grows and spreads primarily underground and the bulk of the organism lies in the ground, out of sight. Hence, the organism is invisible from the surface. In the autumn this organism blooms "honey mushrooms", evidence of the organism beneath. Low competition for land and nutrients have allowed this organism to grow so huge; it possibly covers more geographical area than any other living organism.

Armillaria ostoyae is mostly common in the cooler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 North America, this fungus is found on host coniferous trees in the forests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the Pacific Northwest. While Armillaria ostoyae i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different biogeoclimatic zones of British Columbia, the root disease causes the greatest amount of problem in the interior parts of the region in the Interior Cedar Hemlock (ICH) biogeoclimatic zone. It is both present in the interior where it is more common as well as along the coastal lines.
A mushroom of this type in the Malheur National Forest in the Strawberry Mountains of eastern Oregon, was found to be the largest fungal colony in the world, spanning 8.9 square kilometres (2,200 acres) of area. This organism is estimated to be 2,400 years old. The fungus was featured in the April 2003 issue of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While an accurate estimate has not been made, the total mass of the colony may be as much as 605 tons. If this colony is considered a single organism, it is the largest known organism in the world by area, and rivals the aspen grove "Pando" as the known organism with the highest living biomass. In 1992, a relative of the Strawberry Mountains clone was discovered in southwest Washington state. It covers about 6 square kilometres (1,500 acres). Another "humongous fungus" is a specimen of Armillaria gallica found at a site near Crystal Falls, Michigan, which covered 0.15 square kilometres (37 acres).

[GoogleDrive]1zZ_Ss08I44pFLqMpsm2A0Yey3Im7MUEl[/GoogleDrive]
The Biggest Organism on Earth
地球上最大的有機體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2 03:24:42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俄勒冈奥氏蜜环菌所在地

奥氏蜜环菌(Armillaria solidipes)是泡头菌科(Physalacriaceae)的一种真菌。它是美国西部最为常见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物种。它棕色的颜色,菌盖上相当明显的鳞,和菌柄上发达的菌环使它很容易跟其他蜜环菌区分。奥氏蜜环菌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活生物体。在俄勒冈州,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超过2400岁,占地超过8.8平方公里的样本。20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也发现了该菌。奥氏蜜环菌对很多商业林木有很强的致病性。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奥氏蜜环菌

菌盖肉质,宽2.5-5厘米,凸形,平整,无毛,茶色或黄棕色,干燥时微发红。菌肉为白色。菌褶相距很近,联生(adnate)或稍向下沿菌柄延伸(decurrent),白色。菌柄长10-25厘米,厚6-12毫米,结实,实心,颜色跟菌盖相近。  孢子印为白色,孢子成椭球形或卵形,大小5.7-7×8-11微米,光滑,非淀粉质。担子体为棒状,带四个孢子,有些有锁状连接。 奥氏蜜环菌主要在地下生长和散布,所以从地面上看它生物体的大部分都不可见。只有在秋天,当它结出蘑菇的时候,才给出地下生物体存在的可见证据。在某些地区,由于对土地和养分的竞争较少,这种生物体可以长得十分巨大。它的菌丝攻击树木的边材(树皮和心材之间)并且能以黑色根状菌索(rhizomorph,类似植物的根)的形式在树皮下或树木间延伸很长的距离。

奥氏蜜环菌子实体通常在九月到十月中旬可以看到,少数单生,多丛生在烂木片,死树桩,死树,死树根,老树和健康的树根上。奥氏蜜环菌能在树干或树根的皮下形成大量的根状菌索进行腐生生活。菌索扁平成带状,颜色呈暗棕色到黑色,有很多分枝。奥氏蜜环菌北美分布很广,它在喀斯喀特山脉以西森林中的硬木和针叶木上都很常见,在欧洲很多地方也有发现。  其中在美国俄勒冈州马卢尔国家森林(Malheur National Forest)发现的菌群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占地8.9平方公里,估计年龄达2400岁,总质量可能高达605吨。如果这个菌群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生物体,那么它将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生物体,在占地面积上超过了犹他州的美洲山杨“潘多”。20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的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以及日本也发现了奥氏蜜环菌。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2 03:48:26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2 03:56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種亮黃色的蛙類體型幾乎還不到人類的拇指大,但是牠非常危險。箭毒蛙生活在雨林底層,以具有黏性的舌頭捕食昆蟲,還會將某些昆蟲身上的毒性儲存在自己的皮膚中。箭毒蛙不會被這些毒性影響,牠們的蝌蚪也不會。在雄蛙找到能安置蝌蚪的小水窪之前,蝌蚪會一直待在雄蛙的背上。

一目了然
體型:從吻部到肛門最長4.7 公分
棲地:雨林底部的落葉層裡,蝌蚪被儲放在鳳梨科植物叢生葉底部積水的水窪中
分布:南美洲哥倫比亞的安地斯山麓
食物: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警戒色
年幼的箭毒蛙身體是黑色的,上面有金色的條紋,幾個月大後才會變成全身金色。這樣的體色對捕食者而言是致命的警告,而雨林當地的原住民獵人則會將箭毒蛙的毒液塗在吹箭的箭尖上。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金色箭毒蛙與人類手掌的尺寸比較

金色箭毒蛙全身是鲜明的黄色或橘红色,是表示有毒的警告色。体长约3.5公分,在箭毒蛙家族中,属于大型的种类。它是毒性最强的箭毒蛙,比一般箭毒蛙强二十倍。一只金色箭毒蛙所含有的生物碱毒素约2毫克,但此剂量可以杀死20000只实验用的老鼠。而人类的血液中只要含0.2毫克金色箭毒蛙毒素,就足以夺命。因此,早期研究人员在野外捕捉金色箭毒蛙时,还必须戴橡皮手套。有些狗舔到这些处理过金色箭毒蛙的手套后,也一命呜呼。

金色箭毒蛙家族有很多成员,其中包括Phyllobates terribilis,它们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脊椎动物之一。这种青蛙从皮肤向外渗出的生物碱毒素所拥有的致命毒性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仅1毫克金色箭毒蛙蟾毒素便足以毒死近1万只老鼠,或者10到20个人又或者2头非洲雄象,1克金色箭毒蛙蟾毒素可导致大约1.5万人送命。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學名:Phyllobates terribilis Myers, Daly & Malkin, 1978
僅分佈於南美洲哥倫比亞西北部,全身是鮮明的黃色或橘紅色,是表示有毒的警告色。體長約3.5公分,在箭毒蛙家族中,屬於大型的種類。
牠是毒性最強的箭毒蛙,比一般箭毒蛙強二十倍。一隻金色箭毒蛙所含有的生物鹼毒素約2毫克,但此劑量可以殺死20000隻實驗用的老鼠。而人類的血液中只要含0.2毫克金色箭毒蛙毒素,就足以奪命。因此,早期研究人員在野外捕捉金色箭毒蛙時,還必須戴橡皮手套。有些狗兒舔到這些處理過金色箭毒蛙的手套後,也一命嗚呼哀哉!
哥倫比亞印地安人常把打獵用的箭頭往金色箭毒蛙身上抹一抹,就成為致命武器。不過金色箭毒蛙在野外也有天敵-一種專門吃蛙類的蛇 Leimadophis epinephelus,這種蛇對金色箭毒蛙的毒性有免疫力,真是一物剋一物,也是大自然的巧妙之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Leimadophis epinephelu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地球上毒性最強的蠍子——巴勒斯坦毒蠍(以色列金蠍)(Palestinian scorpion),生活在以色列和遠東的其他一些地方。是地球上毒性最強的蠍子,它那長長的螯的末尾,是帶有很多毒液的螯針,趁你不注意刺你一下,螯針釋放出來的強大毒液讓你極度疼痛,抽搐,癱瘓,甚至心跳停止或呼吸衰竭。

以色列金蠍(學名:Leiurus quinquestriatus)是屬於蠍目鉗蠍科的生物,也稱為巴勒斯坦黃蠍,顏色約為黃色,身長三至八公分,平均約六公分。分布於北非和中東的沙漠地區。

以色列金蝎(以色列杀人蝎)是一种原产自以色列的毒性极大蝎子,以其凶残的习性和剧毒闻名于世。它的毒液实际上是多种神经毒素的混合物。尽管其毒液的计量通常不足以杀死一位成年人,但对于小孩和老人来说,它依然是致命的。

以色列金蝎,又称以色列杀人蝎或中东金蝎,栖居在中东和北非干燥的沙漠区,生长缓慢,体长约 5 ~ 8公分,体色为黄褐色、深褐色、黑色,尾部相对较短。以色列金蝎的体型呈纤细的流线型,但却拥有一对强力的大型螯肢。这个金黄色的美丽小动物是世界上第一毒蝎,以其凶残的习性和剧毒的尾刺闻名于世。  在《世界十大毒王》中排名第五。

[GoogleDrive]1_ou7ngqrGgdkmRp4RgGKsCtwKZCkg4eb[/GoogleDrive]
Size Comparison Of Scorpions

補充內容 (2018-9-3 15:24):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5:24):
Electric eels can generate an electrical charge of up to 600 volts in order to stun prey and keep predators at bay.

補充內容 (2018-9-3 15:29):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5:32):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5:3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5:38):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5:4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5:43):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5:4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5:48):
資料來源 : https://kknews.cc/zh-hk/science/e84jzzn.html

補充內容 (2018-9-3 15:5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6:03):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3 16:38):
[GoogleDrive]1fTfV_XJd5Ist3V-11Mq_6i2v55UZDjpw[/GoogleDrive]
Moray eel vs Hydrophis spiralis

補充內容 (2018-9-3 16:41):
p.s. Despite their serpentine appearance, electric eels are not actually eels. Their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is closer to carp and catfish.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2 03:53: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藍環章魚(學名:Hapalochlaen maculosa)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厘米。可以飼餵小魚、蟹、蝦及甲殼類動物,會用很強的毒素(河豚毒素)麻痹獵物。在海洋中,藍環章魚屬於劇毒生物之一,被這種小章魚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但這種章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們受到很大的威脅。

藍圈章魚屬(屬名:Hapalochlaena)blue-ringed octopodes,亦稱「藍環章魚屬」、「豹紋章魚屬」,是一種生活在太平洋西岸,分布從日本到澳洲都有的章魚。共有3個現生種及1個未確定的物種。藍圈章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有毒動物之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藍圈章魚與人類手掌的尺寸比較

藍圈章魚只有高爾夫球大小,但猛烈的毒性比眼鏡蛇還要強,甚至可以殺死許多成年人,而且目前沒有解毒劑(血清)。

藍圈章魚所分泌的毒素含有河豚毒素、5-氫基色胺(5-hydroxytryptamine,一種血清素)、透明質酸酶(hyaluronidase)、胺基對乙酚(酪胺,tyramine)、組織胺、色胺酸、羥苯乙醇胺(又名章魚胺,octopamine)、牛磺酸、乙醯膽鹼和多巴胺。主要的神經毒以往認為系環蛸毒素(Maculotoxin,MTX),但目前確認是河豚毒素[7];這種毒素也可以在河豚和芋螺的體內找到。河豚毒素會阻斷肌肉的鈉通道,使肌肉癱瘓,並導致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藍圈章魚的河豚毒素是由唾液腺中的一種細菌所製造的,其毒性可達氰化鉀的850倍以上。

藍圈章魚是已知毒性最猛烈的有毒動物之一。另一種頭足綱動物-火焰墨魚也能製造與藍圈章魚相似的毒素。儘管體型相當小,一隻藍圈章魚所攜帶的毒素卻足以在數分鐘內一次殺死26名成年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漏斗蜘蛛是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蜘蛛之一。生活在澳大利亞悉尼市近郊。它所攜帶的毒液足以殺死5至8人,被它咬傷,在15分鐘內就會死亡。最大的漏斗蜘蛛有手掌大小,毒牙有1厘米長,能夠刺穿人的腳趾甲。

毒液主要成分为atraxotoxin,对灵长目及狗具毒性,对兔子则无毒性。atraxotoxin会引起神经细胞膜电位之改变,使自主神经系统因而分泌大量之乙醯胆碱、肾上腺素、正肾上腺素。雄蜘蛛之毒性约为雌蜘蛛的4倍。

漏斗形蜘蛛(Funnel-web Spider)属于蛛形纲。漏斗形蜘蛛是一种大型蜘蛛,体长1.5厘米到4.5厘米不等。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The Sydney funnel-web spider, Atrax robustus. Male (left) and female (right). Photograph courtesy of the Australian Venom Research Unit,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補充內容 (2018-8-12 09:39):
[GoogleDrive]1QXNbslhBozn0r-poDouATRJsX7dgpfyy[/GoogleDrive]
Size comparison of Centipedes

補充內容 (2018-9-4 06:4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科摩多巨蜥(學名:Varanus komodoensis)又譯科莫多巨蜥,俗稱科摩多龍,屬於巨蜥科巨蜥屬,是世上最大的蜥蜴,僅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四個島嶼。

補充內容 (2018-9-4 06:49):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4 06:5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4 06:56):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4 06:57):
P.S. 科摩多巨蜥是肉食性和食腐動物。牠們會靜悄悄地靠近獵物,然後突襲,牠們可以時速30公里短暫奔跑。

補充內容 (2018-9-4 06:58):
P.S. 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又稱印度豹,是貓科動物的一種,也是獵豹屬下唯一的存活物種,現在主要分布在非洲與西亞。與其它貓科動物不同,獵豹依靠速度來捕獵,而非偷襲或群體攻擊。獵豹是陸上奔跑最快的動物,全速奔馳的獵豹,時速可以達100km以上。

補充內容 (2018-9-4 07:0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4 07:04):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4 07:05):
資料來源 : https://kknews.cc/zh-hk/news/6kmjnrl.html

補充內容 (2018-9-4 07:09):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A Komodo dragon photographed at Houston Zoo in Texas

補充內容 (2018-9-4 07:12):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4 07:18):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補充內容 (2018-9-4 08:03):
[GoogleDrive]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1vTdQT8l4Y7WST6HS19Ads17Oa5_ThKa5[/GoogleDrive]
Komodo Dragons vs wild boar

補充內容 (2018-9-4 08:06):
更新正確視頻
[GoogleDrive]1vTdQT8l4Y7WST6HS19Ads17Oa5_ThKa5[/GoogleDrive]
Komodo Dragons vs wild boar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2 04:03: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2 04:05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黑曼巴蛇 (學名:Dendroaspis polylepis)black mamba 為眼鏡蛇科曼巴蛇屬的一員,是非洲最長的毒蛇,平均體長為2.3公尺(7.5英尺),最大可達4.45公尺(14.6英尺)。其名字中的「黑」字,其實是形容其烏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灰色或棕色的身體。黑曼巴蛇也是世上移動速度最快的蛇,其短距離的移動時速可達16-20公里。因各種理由,它也常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毒蛇。
黑曼巴蛇的體色甚少為黑色。它們的體色有多種變化,主要有灰色、墨綠色、棕色、褐色、土黃色等;而幼體則主要為鮮豔的灰色或墨綠色。黑曼巴蛇的腹部為白色,有的為米黃色;除此之外,有些個體的身上還長有淺色的條紋。黑曼巴蛇最易辨認的特徵是它那烏黑的嘴巴,當遇到威脅時,這便是其最好的警告信息;它的眼睛主要是棕色或黑色。 黑曼巴蛇的體型龐大,成體的平均體長為2.5米,而最大則可達4.45米;其一般體重為1.6公斤。 它是世界第二長的毒蛇,僅次於亞洲的眼鏡王蛇。此蛇的平均壽命為11年。
黑曼巴蛇的毒液裡主要含有神經毒素及心臟毒素。其毒液的LD50毒性數據為0.32 mg/kg(皮下注射)、0.25 mg/kg(靜脈注射)及0.941 mg/kg(腹腔注射)。其平均毒液分泌量為50—120毫克,而最大紀錄則為400毫克。在有效血清面世之前,由黑曼巴蛇造成的死亡率接近100%,因為此蛇幾乎在每次攻擊都會注入足以致命的毒液分量。

Black mambas Size:Up to 14 ft (4.3 m)
Weight:Up to 3.5 lbs (1.6 kg)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ize relative to a 6-ft (2-m) man: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黑曼巴蛇与人类的体型比较

[GoogleDrive]1fTPxKRVC4GSF7syqeHJAGGc18dga8hTH[/GoogleDrive]
Size comparison of insect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2 04: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2 04:46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眼鏡王蛇(學名:Ophiophagus hannah)是世上體型最長的毒蛇,體長可達5.6公尺(18英尺), 分布在印度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一帶,主要棲息於熱帶雨林中,以別的蛇類為食,在香港俗稱過山烏。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但同眼鏡蛇一樣屬於眼鏡蛇科。

眼鏡王蛇是體型龐大且強而有力的蛇,其平均體長為3到4米,體重為6公斤;而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倫敦動物園裏甚至收藏了一隻長5.6公尺(18英尺)的個體。

眼鏡王蛇的毒液裡主要含有神經毒素,另也有心臟毒素。毒素由多肽及蛋白質所組成。
眼鏡王蛇的一咬可以迅速致命。它平均能注入200—500毫克的毒液,最大的毒液分泌量甚至能達7毫升。

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在中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常有出沒,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裏。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眼鏡王蛇毒性極強。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King Cobra and Human
眼鏡王蛇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太攀蛇(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英名为Coastal Taipan,又名 普通太攀蛇 或 海岸太攀蛇,是一種大型的太攀蛇屬成員,亦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及北部沿岸一帶,另也出沒於紐幾內亞的島嶼。根據數個毒理學報告的實驗白鼠 LD50 皮下注射數據,此物種的毒性在陸棲毒蛇中位列第三。

海岸太攀蛇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毒蛇。它們的成熟期一般在體型為1.2公尺(3.9英尺)長的時候,成體平均亦可長達1.5至2.0公尺(4.9至6.6英尺),體重在3公斤(6.6英磅)左右。而有記錄最大的個體長3.3公尺(11英尺),重6.5公斤(14英磅)。
Coastal taipans are large snakes. It is the longest venomous snake in Australia.[5] Adult specimens of this species typically attains sexual maturity around 1.2 m (3.9 ft) in total length (body + tail). More mature specimens can grow to between 1.5 and 2.0 m (4.9 and 6.6 ft). Other taipans, including the inland taipan, attain broadly similar sizes although they tend to be slightly smaller in average size. A specimen of an average 2 m (6.6 ft) total length weighs around 3 kg (6.6 lb).[6] According to the Queensland Museum, the longest recorded total length for the coastal taipan was a specimen that was 2.9 m (9.5 ft) and weighed 6.5 kg (14 lb). However, though exceptionally rare, much larger specimens are widely believed to exist, including specimens of as much as 3.3 m (11 ft). The taipan is exceeded in length among venomous snakes only by the Asiatic king cobra, African black mamba and genus Lachesis (bushmasters) of the American neotropic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內陸太攀蛇(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Inland taipan,別稱兇猛太攀蛇,是全球毒性最強的陸棲蛇類,身長為2-2.5公尺,頭部呈黑色,是海岸太攀蛇的親戚。分布於澳洲中部,以囓齒類動物為食。雖有劇毒,但內陸太攀蛇生性害羞(其別名中的「兇猛」指的是其毒性而非性情),遇到滋擾時,通常會逃走。然而,內陸太攀蛇的危險性仍不容小覷,其一次咬擊的量就足以讓100人同時喪命;在皮下給藥的情況下,它的半數致死劑量為0.025毫克/公斤。The inland taipan averages approximately 1.8 metres (5.9 ft) in total length, although larger specimens can reach total lengths of 2.5 metres (8.2 ft).

內陸太攀蛇:陸地上最毒的蛇。一次毒液就可殺死20萬隻老鼠,形體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僅為2米左右,分佈於澳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沙漠及附近,細鱗太攀蛇生性害羞,性格比較溫柔,一般都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它每咬一次受害者,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時內毒死20噸的獵物,這相當於25萬隻小白鼠、100個成年人或兩頭非洲大象的重量。殺死兩名成年人僅僅需要1毫克的毒液量。

[GoogleDrive]16c51jNvLkM5mUcfyLl_NO6_P9Hw-SzY2[/GoogleDrive]
Size Comparison Of Biggest Reptiles Ever Recorded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2 04:28: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2 04:52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貝爾徹海蛇(學名:Hydrophis belcheri)是蛇亞目眼鏡蛇科海蛇屬下的一種有毒海蛇,是全球毒素最強的蛇類,目前未確認任何亞種。
根據對老鼠的LD50數據,貝爾徹海蛇是世界上最毒的蛇類,但其性情卻頗為溫和,除非受到包含強烈敵意的對待才會進行咬擊。
其毒液与陆地蛇毒类似,也是多种蛋白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神经毒素(约占粗毒的52.3%)、肌肉毒素(约占粗毒的32.2%)和各种酶类。
贝尔彻海蛇大多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长可达3米左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艾基特林海蛇:生活在熱帶海域地區,多在澳大利亞海灣淺水帶。它長着一張大嘴,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平。它的毒性比眼鏡王蛇還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數十分鐘內就會死亡。在毒王榜上排名第2。與箱水母居住於同一個海域。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Hydrophis cyanocinctus),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分布生活在热带海域,多在澳大利亚海湾浅水带。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

艾基特林海蛇:海洋中最毒的蛇,它的毒性比眼鏡王蛇還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數十分鐘內就會死亡。與箱水母居住於同一個海域,箱水母的毒性可以說人只要觸碰就會死亡。而艾基特林海蛇能與箱水母共同生活在一片海域裏,可見其毒性之強大。

陆地上最毒的蛇类是内陆太攀蛇。而艾基特林海蛇则是海洋中最毒的蛇之一。在世界十大毒物排行中,生活在澳洲的艾基特林海蛇位列第二。还有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阿什莫尔群岛的贝尔彻海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蛇类,它们咬人可在数分钟内致死,然而这种蛇十分温顺,从不主动伤人。海蛇之所以能迅速解决对手,是因为其毒液作用于神经,猎物中毒之后,肌肉迅速麻痹,呼吸衰竭,心脏停止跳动。蛇类中分泌神经毒液的致死时间普遍短于分泌血液毒液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方水母(又稱箱水母),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及新畿內亞的北部沿海水域、菲律賓和越南。因其外形微圓,像一隻方形的針而得名。有毒,人若觸及其觸手,很快便會死亡,被認為是最致命的毒物,沒有之一。

澳大利亞箱形水母(學名:Chironex fleckeri)Australian box jellyfish,又有人稱為鐘型水母,俗稱海黃蜂,是一種致命的毒水母,生活在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北部、菲律賓和越南。它們造成了在世界上無數對人體的傷害或死亡事件,被認為是最致命的水母。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长有数十根触须,每根长度最高可达到15英尺(约合4.57米),体重最多可达两公斤。身体的周围有24只眼睛,朝着体内的胃部。

這種水母的劇毒可以在幾分鐘之內致人於死地。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它們活躍的季節。箱形水母有數十隻觸角,長可達三米,刺絲胞約5億個,這些刺絲胞能刺入受害者的皮膚,釋放毒液。這是目前已知演化最高等的水母。它們能透過光線亮度的差異,來感覺水中物體的存在。箱形水母在水中呈現半透明狀態,所以讓人很難察覺。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是十分好看的海洋生物。箱形水母是一种淡蓝色的透明水母,形状像个箱子,有4个明显的侧面。据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表示,箱式水母有大约15条触须,每条触须上布满了储存毒液的刺细胞。人一旦被触须刺中,3分钟之内就会死亡。它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水母,世界上最毒的海洋生物之一。箱形水母以小鱼和甲壳纲动物为食,它们剧毒毒液能够使猎物瞬间毙命。 一旦被箱形水母的触须刺到,除非立即救治,否则很难活命。因为箱形水母的毒液会使人剧痛难忍,陷入昏迷无法游回到安全地区。箱形水母的攻击几分钟内就会导致心脏病和神经系统损伤。

世界上最危险的水母是澳洲的箱水母,它的毒性比眼镜蛇毒(5分钟内杀死一个人)还厉害。虽然它这么可怕,一样有克星,海洋中的太阳鱼和海龟就是以水母为主食。另外,一些品种的水母以其它一些水母为食物。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Box Jellyfish Size Compared to Human

How Big do Box Jellyfish Get
An adult jelly fish that has fully grown can get amazingly bigger than us when we measure it including its tentacles.
Each side of the box shape head can get up to 20 cm bigger which equals up to 7.9 inches.
The diameter of the cube shape head can grow up to 30 cm which equal up to 12 inches.
The tentacles are much larger in size than the head and can grow up to 9.8 feet in length which equals up to 3 meter.
So with 15 tentacles at each corner of the box shape head the box jelly fish can become very huge when compared to a human be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ight of the box jellyfish can reach only a maximum of 2 kg which equal to 4.4 pound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泰坦巨蟒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GoogleDrive]1yKIAr7AEdw9Zed6zQjNCBo3OU8SmnUKg[/GoogleDrive]
Size Comparison Giant Spiders and Common Spiders

補充內容 (2018-8-18 21:38):
[GoogleDrive]1uC7LS5QqV3C8LdU0LntR9cq6YbqIofUk[/GoogleDrive]
全球十大最毒生物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3 03:24:20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3 03:32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物理學的標準模型所涵蓋的基本粒子。前三列是費米子,上下又可分為夸克和輕子。第四列是規範玻色子。第五列則是希格斯玻色子。

在粒子物理學中,基本粒子是組成物質最基本的單位。其內部結構未知,所以也無法確認是否由其它更基本的粒子所組成。隨著物理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物質構成的認知逐漸深入,因此基本粒子的定義隨時間也有所變化。目前在標準模型理論的架構下,已知的基本粒子可以分為費米子(包含夸克和輕子)以及玻色子(包含規範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由兩個或更多基本粒子所組成的則稱作複合粒子。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質由原子所組成。過去原子被認為是基本粒子,原子(atom)這個詞來自希臘語中「不可切分的」。直到約1910年以前,原子的存在與否仍存在爭議,一些物理學家認為物質是由能量所組成,而分子不過是數學上的一種猜想。之後,原子核被發現是由質子和中子所構成。20世紀前、中期的基本粒子是指質子、中子、電子、光子和各種介子,這是當時人類所能探測的最小粒子。隨著實驗和量子場論的進展,發現質子、中子、介子發現是由更基本的夸克和膠子所組成。同時人類也陸續發現了性質和電子類似的一系列輕子,還有性質和光子、膠子類似的一系列規範玻色子。這些是現代的物理學所理解的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的分類
費米子
基本費米子分為 2 類:夸克和輕子。

夸克
目前的實驗顯示共存在6種夸克(quark),和他們各自的反粒子。這6種夸克又可分為3「代」。他們是
第一代:u(上夸克) d(下夸克)
第二代:s(奇異夸克) c(魅夸克)
第三代:b(底夸克) t(頂夸克)

它們的質量關係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他們之所以未能被早期的科學家發現,原因是夸克決不會單獨存在(頂夸克例外,但是頂夸克太重了而衰變又太快,早期的實驗無法製造)。他們總是成對的構成介子,或者3個一起構成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這一類的重子(Baryon)。這種現象稱為夸克禁閉理論。這就是為什麼早期科學家誤以為介子和重子是基本粒子。

輕子
共存在6種輕子(lepton)和他們各自的反粒子。其中3種是電子和與它性質相似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而這三種各有一個相伴的微中子(Neutrino)。他們也可以分為三代: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玻色子
玻色子(英語:boson) 是依隨玻色-愛因斯坦統計,自旋為整數的粒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各個基本粒子和複合粒子家族的概述,並說明它們之間交互作用的理論。費米子在左邊,和玻色子在右邊。

規範玻色子
這是一類在粒子之間起媒介作用、傳遞交互作用的粒子。之所以它們稱為「規範玻色子」,是因為它們與基本粒子的理論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有很密切的關係。
自然界一共存在四種交互作用,因此也可以把規範玻色子分成四類。
重力交互作用:重力子(graviton)
電磁交互作用:光子(photon)
弱交互作用(使原子衰變的交互作用):W 及 Z 玻色子,共有3種: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強交互作用(夸克之間的交互作用):膠子(gluon)

粒子物理學已經證明電磁交互作用和弱交互作用來源於宇宙早期能量極高時的同一種交互作用,稱為「電弱交互作用」。有很多粒子物理學家猜想在更早期宇宙更高能量(普朗克尺度)時很可能這四種交互作用全都是統一的,這種理論稱為"萬有理論"。但是目前因為加速器能夠達到的能量相對普朗克尺度仍然非常的低,所以很難驗證。而大一統理論目前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超弦理論。

膠子
膠子是強交互作用的媒介子,帶有色與反色並由於色緊閉而從未被探測器觀察到過。不過,像單個的夸克一樣,它們產生強子噴注。在高能態環境下電子與正電子的湮沒有時產生三個噴註:一個夸克,一個反夸克和一個膠子是最先證明膠子存在的證據。

希格斯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英語:Higgs boson)是一種具有質量的玻色子,沒有自旋,不帶電荷,非常不穩定,在生成後會立刻衰變。在標準模型預言的61種基本粒子中,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後一種被實驗證實的粒子。

標準模型
在粒子物理學裏,標準模型(英語:Standard Model, SM)是一套描述強力、弱力及電磁力這三種基本力及組成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的理論。它隷屬量子場論的範疇,並與量子力學及狹義相對論相容。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對以上三種力的實驗的結果都合乎這套理論的預測。但是標準模型還不是一套萬有理論,主要是因為它並沒有描述到重力。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標準模型共61種基本粒子(見表)包含費米子及玻色子——費米子為擁有半奇數的自旋並遵守包立不相容原理(這原理指出沒有相同的費米子能佔有同樣的量子態)的粒子;玻色子則擁有整數自旋而並不遵守包立不相容原理。簡單來說,費米子就是組成物質的粒子而玻色子則負責傳遞各種作用力。

電弱統一理論與量子色動力學在標準模型中合併為一。這些理論都是規範場論,即它們把費米子跟玻色子(即力的中介者)配對起來,以描述費米子之間的力。由於每組中介玻色子的拉格朗日函數在規範變換中都不變,所以這些中介玻色子就被稱為規範玻色子。標準模型所包含的玻色子有:
膠子 - 強交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有8種
光子 - 電磁交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只有1種
W及Z玻色子 - 弱交互作用的媒介粒子,自旋為1,有3種
希格斯粒子 - 引導規範群的自發對稱性破缺,與費米子有湯川耦合,亦是慣性質量的源頭。
實際上規範玻色子的規範變換是可以準確地利用一個稱為「規範群」的酉群去描述。強交互作用的規範群是SU(3),而電弱作用的規範群是SU(2)×U(1)。所以標準模型亦被稱為SU(3)×SU(2)×U(1)。
在眾玻色子中,只有希格斯玻色子不是規範玻色子。而負責傳遞重力交互作用的玻色子——重力子則未能被包括在標準模型之中。
標準模型包含了十二種「味道」的費米子。組成大部份物質三種粒子:質子、中子及電子,當中只有電子是這套理論的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只是由更基本的夸克,受強作用力吸引而組成。以下的標準模型的基本費米子:
費米子可以分為三個「世代」。第一代包括電子、上及下夸克及電微中子。所有普通物質都是由這一代的粒子所組成;第二及第三代粒子只能在宇宙射線或是高能實驗中製造出來,而且會在短時間內衰變成第一代粒子。把這些粒子排列成三代是因為每一代的四種粒子與另一代相對應的四種粒子的性質幾乎一樣,唯一的分別就是它們的質量。例如,電子跟緲子的自旋皆為半整數而電荷同樣是-1,但緲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的二百倍。
電子與電微中子,以及在第二、三代中相對應的粒子,被統稱為輕子。夸克擁有一種叫「色」的量子性質,並且與強作用力耦合。強作用力不同於其他的作用力(弱力、電磁力、重力),會隨距離增加變得越來越強。由於強作用力的色禁閉特性,夸克永遠只會在色荷為零的組合中出現(如介子、重子),這些不同的組合被統稱為「強子」。
目前實驗中確認的強子有兩種:由三顆夸克組成的費米子,即重子(如質子及中子);以及由夸克-反夸克對所組成的玻色子,即介子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而由五個夸克所組成的五夸克粒子,目前實驗上的結果仍有爭議。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圖(放大圖片)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圖(放大圖片)

測試及預測
在W玻色子、Z玻色子、膠子、頂夸克及魅夸克未被發現前,標準模型已經預測到它們的存在,而且對它們性質的估計非常精確。
CERN的大型電子-正子對撞機測試並確定標準模型有關Z玻色子衰變的預測。

標準模型的擴展
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為什麼粒子質量和耦合常數(coupling constant)會擁有實驗測量的數值?其物理意義為何?為什麼粒子會有三代?有沒有可能找到第四代粒子?為什麼這個宇宙中粒子比反粒子超多?如何將暗物質納入標準模型?暗物質是否為新粒子?  

雖然標準模型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很成功,但它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模型中包含了許多參數,如各粒子的質量和各交互作用強度。這些數字不能只從計算中得出,而必須由實驗決定。弱電對稱破缺還沒有滿意的解釋。再次,理論中存在所謂的自然性問題。最後,這理論未能描述重力。
首個與標準模型不相符的實驗結果在1998年出現:日本超級神岡微中子探測器發表有關微中子振蕩的結果,顯示微中子擁有非零質量。標準模型的簡單修正(引入非零質量的微中子)可以解釋這個實驗結果。這個新的模型仍叫做標準模型。
大統一理論是標準模型的一個擴展。它假設SU(3)、SU(2)及U(1)群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對稱群的成員。只有在高能狀態(比現時實驗能達到的能量還要高)這個對稱性才能保存;在低能狀態,它自發破缺到SU(3)×SU(2)×U(1)。第一個大統一理論(SU(5)大統一)是由Georgi及Glashow於1974年提出的。其它流行的還有SO(10)和E(6)大統一模型。
解決自然性問題的主要方案包括藝彩理論(technicolor theory),超對稱模型,額外維度等等。超弦模型則是描寫包括重力在內所有基本現象的終級理論的最主要代表。
許多標準模型的擴展都預言了質子衰變。這一現象至今沒有為實驗所證實。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3 03:56:43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所拍攝的宇宙背景輻射影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在本圖中,時間軸方向為從左至右,宇宙的其中一個維度則予以隱藏,因此在圖中的任何給定時間,宇宙會以碟狀「切片」的型態顯示。

普朗克尺度
在粒子物理與物理宇宙學等領域中,普朗克尺度(紀念馬克斯•普朗克)是指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量級的能量尺度;依照質能等價原理,其相當於普朗克質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在這樣的尺度重力的量子效應變得重要,而目前描述次原子粒子的量子場論變得不適用,而重力的不可重整化成了問題。透過自然單位制的連結,普朗克尺度也可指長度或時間尺度。
在普朗克尺度,重力的強度變得與其他基本作用力相當,理論物理學家也認為所有的基本作用力在此統合,雖然詳細的機制仍不清楚。普朗克尺度因此是量子重力效應不可忽略的尺度。待發展的量子重力理論則變得必要,目前的研究方案包括弦論、M理論、迴圈量子重力、非交換幾何、因果集以及p-adic數學物理。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透過不確定原理,普朗克長度與普朗克能量相關聯。在這尺度下,大小與距離的概念崩解,量子不確定性變成絕對關鍵。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約略與這尺度下的康普頓波長相當,運用足夠能量的光子來探測普朗克尺度可能無法產生資訊;能精準測量普朗克尺度的光子,其能量會產生新的粒子,而這粒子(普朗克粒子)的質量又大到可產生黑洞,從而扭曲該區域的時空並吞噬該光子。也因此能調和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量子重力理論才能完整地解釋這尺度下的物理。普朗克尺度的動力學對宇宙學也十分重要,原因是宇宙初誕生時期的尺度即是普朗克尺度,對宇宙演化過程有一定影響,這個時期稱為普朗克時期。

探測普朗克尺度的相關實驗
探測普朗克尺度動力學的實驗相當困難,這尺度的能量遠超過現行粒子加速器。另一個方向是天文學觀測,因為宇宙生成時期的能量尺度為普朗克尺度,而可能殘留一些證據可在今日觀察到,相關天文物理研究包括WMAP探測器,讓物理學家可以探究大霹靂後最初的兆分之一秒,此時期發生電弱相變。此時期離普朗克時期尚遠,更新的探測器包括Planck Surveyor、IceCube或可進一步發現更多的天文物理證據。
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的結果發現了夸克-膠子電漿的流體特性,大強子對撞機設施對於相關研究更能加強對普朗克尺度物理的認識。然而目前為止仍未有粒子物理實驗能精準地探測普朗克尺度物理,雖然如此,所獲得的實驗數據仍有意義,用以篩選可行宇宙暴脹理論,以及淘汰標準模型以外一些不適合的延伸理論。

普朗克時期
普朗克時期(Planck epoch, Planck era)是物理宇宙學中以馬克斯•普朗克為名的時期,是宇宙歷史中最早的時間階段,從0至大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秒(大約是一個普朗克時間的間隔)。也可以說是時間最早的時刻,普朗克時間也許是最短的時間間隔單位,而且普朗克時期也僅僅持續了如此短暫的瞬間。人們相信,由於那時的宇宙規模極其微小,因此重力的量子效應支配著物理相互作用。在大約137.9億年以前的這個普朗克時期裏,萬有引力相信與其它的基本力一樣強大,並且所有的力可能都統一在一起。超高熱、超高密度,普朗克時期宇宙的狀態是不穩定的。隨著宇宙開始膨脹和冷卻,通過一個所謂對稱性破缺的過程,我們所熟悉的各種基本力開始顯現出來。
現代宇宙學目前認為,普朗克時期可能開創了一個大一統時期,然後對稱性破缺迅速導致宇宙暴脹,亦即暴脹時期,其間,宇宙的規模在極短時間內急劇擴張。
理論的概念
因爲目前還不存在可被普遍接受的理論框架用以說明如何將相對論性重力和量子力學結合在一起,所以科學上還不能做出短於普朗克時間間隔或短於普朗克長度間隔的預測。一個普朗克長度即光在一個普朗克時間所行走的距離-大約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公尺。缺少量子重力這個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重力的理論,就無法搞清楚宇宙處在普朗克時期時的物理學,也無法理解基本力統一的確切方式,以及它們如何分離成獨立的單體。四個基本力中間的三個已經成功的統合在一個共通的框架中,但是重力仍然有問題。如果忽略量子效應,宇宙就會開始於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異點,而當把重力量子列入考慮的話,就有可能會改變此一結論。弦論和迴圈量子重力是萬有理論的主要備選理論,它們已經獲得了有意義的見解,但是在非交換幾何和其它場上面的工作,仍然有需要開始進一步去理解的東西。
實驗探索
迄今,揭示這個宇宙學時期的實驗資料非常少,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但是最近來自WMAP探測器的結果,允許天文學家測試關於宇宙最初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雖然WMAP所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已經是宇宙誕生後數十萬年)。雖然這個時間仍然是遠遠的超過普朗克時間的數量級,當前其它的實驗,包括普朗克巡天者探測器,承諾繼續將我們的'宇宙時鐘'一點一點的推向歷史上宇宙開始的第一時刻,希望能讓我們對普朗克時期能有再深入一點的瞭解。來自粒子加速器的資料也對瞭解早期的宇宙提供了有意義的資料。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的實驗讓物理學家對更像液體的氣體夸克-膠子漿的行為有更多的了解,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將允許探測宇宙早期階段的電漿物質,但是無論目前或是未來,都沒有加速器有能力可以直接進行對普朗克尺度的研究。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3 04:04: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3 04:26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可觀測宇宙的空間尺度
A diagram of Earth’s location in the Universe in a series of eight maps that show from left to right, starting with the Earth, moving to the Solar System, onto the Solar Interstellar Neighborhood, onto the Milky Way, onto the Local Galactic Group, onto the Virgo Supercluster, onto our local superclusters, and finishing at the observable Universe.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哈伯深領域(哈伯超深空)
哈伯深領域內有不同年齡,大小,形狀及顏色的星系。當中最小最紅的100個星系在宇宙中只有8億年歷史時已存在,是人類以光學望遠鏡得到最深遠的影像。

哈伯深領域(英文:Hubble Ultra Deep Field,HUDF)是一張外太空照片,顯示的是天爐座的一小部份。該照片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於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日期間得到的數據累積而成的,相當於113天的曝光。它是截至2006年為止以可見光拍攝的最深遠的宇宙影象,顯示的是超過130億年前的情況。此中估計有10,000個星系。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哈伯深領域在天空中的位置
哈伯深領域中所顯示的範圍為3平方角分,只有全天空12,700,000分之一的面積,位於赤經3h 32m 40.0s,赤緯-27°47' 29"(J2000)天爐座的一小片天區。而照片的左上角則指向天球的北方。選擇這個範圍的理由是因為附近(約為滿月十分之一大小的面積)沒有較光亮的星體。雖然通過紅外線,在地面望遠鏡也能觀測到照片中大部份的物體,但只有在哈伯太空望遠鏡才能以可見光觀測這些遙遠的目標。

隨著哈伯太空望遠鏡在軌道運行共400圈,照片是由800次曝光合成,當中先進巡天照相機(Advanced Camera for Surveys)及近紅外線照相機和多目標分光儀(Near Infrared Camera and Multi-Object Spectrometer)分別累積共11.3天及4.5天的拍攝時間。照片中最暗的星體只有30等,即望遠鏡每分鐘只接收到一粒來自星體的光子。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的年齡有限;而因為遠處星系的光線需要較長時間才到達地球,哈伯深領域有助於人類了解宇宙形成初期星系形成及合併的情況。另外因為照片所呈現的星系都是較為年輕的,故亦發現其性質與地球附近較年老的星系有所不同,這些早期星系發出的光線多為紫外光。然而拍攝的光波波長,因相對論性都卜勒效應關係,照片實際上是拍攝光譜中紅外線部份。

由於每種元素都有自己的光譜,因此可根據光譜來鑑別物質和確定其化學組成,這種方法被稱作光譜分析。因為不同元素的光譜會有不同的位置的顏色的譜線,或者會缺少某些譜線,但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質的譜線卻總是會在同一個位置具有相同顏色的譜線。光譜分析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來分析物質的元素組成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可見光譜只佔有寬廣的電磁波譜的一小部分。

電磁輻射,又稱電磁波,是由同相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與磁場在空間中以波的形式傳遞能量和動量,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構成的平面。電磁輻射的載體為光子,不需要依靠介質傳播,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光速。電磁輻射可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主要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大約在380至780nm之間,稱為可見光。只要是本身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除了暗物質以外,都可以發射電磁輻射,而世界上並不存在溫度等於或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因此,人們周邊所有的物體時刻都在進行電磁輻射。盡管如此,只有處於可見光頻域以內的電磁波,才可以被人們肉眼看到。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電磁波的波譜與性質。

在電磁學裏,電磁波譜包括電磁輻射所有可能的頻率。一個物體的電磁波譜專指的是這物體所發射或吸收的電磁輻射(又稱電磁波)的特徵頻率分布。
電磁波譜頻率從低到高分別列為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瑪射線。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中一個很小的部分。電磁波譜波長有長到數千公里,也有短到只有原子的一小段。短波長的極限被認為,幾乎等於普朗克長度,長波長的極限被認為,等於整個宇宙的大小,雖然原則上,電磁波譜是無限的,而且連續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輻射分類: γ = 伽馬射線
X射線:
HX = 硬X射線
SX = 軟X射線
紫外線:
EUV = 極端紫外線
NUV = 近紫外線
紅外線:
NIR = 近紅外線
MIR =中紅外線
FIR = 遠紅外線
微波:
EHF = 極高頻
SHF = 超高頻
UHF = 特高頻
無線電波:
VHF = 甚高頻
HF = 高頻
MF = 中頻
LF = 低頻
VLF = 甚低頻
ULF = 特低頻
ELF = 極低頻

[GoogleDrive]1JHHredqUtXfSfvP8kF-MPPlfEby9owgt[/GoogleDrive]
The Hubble Ultra Deep Field in 3D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3 22:23: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4 05:08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子(Atom)、原子核(Atomic nucleus)、質子(Proton)、中子(Neutron)、夸克(quark)、電子(electron)尺寸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基本粒子質量比較

愛因斯坦提到能量等同於質量,即有名的能量轉換公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在粒子物理中的使用,質量和能量常可互換,使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或甚至直接使用eV作為質量的一個單位(後者的使用時機:把光速C設為不具單位的1)。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子(Atom)、原子核(Atomic nucleus)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子(Atom)、原子核(Atomic nucleus)、中子(Neutron)、質子(Proton)、夸克(quark)、電子(electron)尺寸比較

微中子
微中子(義大利語: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譯作中微子)
在標準模型中,微中子被視為一個點。其有效尺寸可以通過電弱作用的截面進行定義。其平均的電弱特徵尺寸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其中,對於電微中子,n = 3.2;對於緲微中子,n = 1.7;對於濤微中子,n = 1.0;其只與質量有關。其可以理解為只與散射機率有關。由於微中子並不參與電磁交互作用,並常以量子力學中波函數的形式表征,因而它的尺寸的概念並不能像日常事物的尺寸那樣去描述。而且還需要考慮到,微中子在產生時常具有相當高的能量,會以近似光速的速度運動。而微中子是一種費米子,遵循包立不相容原理(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也就是說如果密度增大的話,那麼動量大的微中子會增多。

根據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微中子靜質量為零,且它的味不會發生變化。然而,如果它具有質量的話,那麼微中子還會發生味間的振盪,也就是微中子振盪。

依據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微中子靜質量為零。然而類似於頂類型和底類型夸克間的混合,從實驗中獲得的微中子振盪現象,其每一種味態都可由幾種質量本徵態混合形成,因此要求微中子質量非零。

在「微中子振盪」這個概念出現以前,根據依狹義相對論而建立的微中子標準模型,微中子的質量應為零,並應該以光速運動。然而,由於微中子振盪被實驗證實,「微中子的質量是零」這一假設並不成立。

標準模型
雖然標準模型對實驗結果的解釋很成功,但它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模型中包含了許多參數,如各粒子的質量和各交互作用強度。這些數字不能只從計算中得出,而必須由實驗決定。弱電對稱破缺還沒有滿意的解釋。再次,理論中存在所謂的自然性問題。最後,這理論未能描述重力。
首個與標準模型不相符的實驗結果在1998年出現:日本超級神岡微中子探測器發表有關微中子振蕩的結果,顯示微中子擁有非零質量。標準模型的簡單修正(引入非零質量的微中子)可以解釋這個實驗結果。這個新的模型仍叫做標準模型。
大統一理論是標準模型的一個擴展。它假設SU(3)、SU(2)及U(1)群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對稱群的成員。只有在高能狀態(比現時實驗能達到的能量還要高)這個對稱性才能保存;在低能狀態,它自發破缺到SU(3)×SU(2)×U(1)。第一個大統一理論(SU(5)大統一)是由Georgi及Glashow於1974年提出的。其它流行的還有SO(10)和E(6)大統一模型。
解決自然性問題的主要方案包括藝彩理論(technicolor theory),超對稱模型,額外維度等等。超弦模型則是描寫包括重力在內所有基本現象的終級理論的最主要代表。
許多標準模型的擴展都預言了質子衰變。這一現象至今沒有為實驗所證實。

[GoogleDrive]1DQun4TAzWNrtzZDd6NIRfDpLmrVSqOSv[/GoogleDrive]
Size Comparison of the Universe 2017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3 22:29:52 | 顯示全部樓層
[GoogleDrive]1oM1hWyWZDeVe6wkzHzADuycFyLRYjRPL[/GoogleDrive]
Size Comparison of the Universe 2017【中文字幕】(2017年宇宙大小的對照)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4 10:48:23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安地斯神鷹(學名:Vultur gryphus)Andean condor,又名康多兀鷲、安地斯禿鷹、南美神鷹、安地斯神鷲,是南美洲的一種新大陸禿鷲。牠們分布在安地斯山脈及南美洲西部鄰近的太平洋海岸,是西半球最大的飛行鳥類。
雖然安地斯神鷹平均較加州神鷲短5厘米,但牠們的翼長較闊,可以達2.7-3.1米。牠們也較為重,雄鷹達11-15公斤,雌鷹重7.5-11公斤。整體長度介乎117-135厘米。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阿根廷巨鷹與安地斯神鷹和人類的體型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ize comparison of familiar birds of prey
猛禽尺寸比較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4 10:58:05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菲律賓鵰(Philippine Eagle)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菲律賓鵰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菲律賓鵰
食猿鵰(學名:Pithecophaga jefferyi),也稱作食猴鵰(Monkey-eating Eagle)、菲律賓鷹或菲律賓鵰(Philippine Eagle),是菲律賓的國鳥,目前僅存不到500對,主要集中到棉蘭老島的雨林中。是世界上體型最大、數量最稀少的鵰類之一,屬於大型鵰類,被人們讚為世界上「最高貴的飛翔者」,有「鵰中之虎」的美譽。食猿鵰體態強健,相貌兇狠,體長1公尺,重達9公斤,兩翅展開可長達3公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虎頭海雕
虎頭海雕(學名:Haliaeetus pelagicus、Steller's Sea Eagle)是鷹科中的一種大型的猛禽。虎頭海雕是現時所知全世界平均最重的鷹,平均每隻重約6.8公斤。
虎頭海雕是「海雕屬」中最大型的成員,也是最大的猛禽之一。一般而言,牠們長86.5到105公分,翼展203到241公分(即6.8到8尺)。平均來說,雌性的體重介乎於6.8到9公斤之間,而雄性的體重則僅介乎於4.9到6公斤。但曾經有一些例外的,根據有關的記錄,身體最重的一隻虎頭海雕重達12.7公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ize relative to a 6-ft (2-m) man:
虎頭海雕與人類的體型比較

Steller's Sea Eagle
Type:Bird
Diet:Carnivore
Size:Wingspan, up to 8 ft (2.5 m)
Weight:13 to 20 lbs (6 to 9 kg)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猛禽尺寸比較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4 11: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4 11:41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無畏巨龍
無畏巨龍屬(屬名:Dreadnoughtus)為白堊紀晚期的泰坦巨龍類恐龍。化石發現於阿根廷聖克魯斯省。模式種是施氏無畏巨龍(D. schrani)。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無畏巨龍(Dreadnoughtus)尺寸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無畏巨龍(Dreadnoughtus)尺寸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基於已知的骨架部分得知無畏巨龍約26公尺(85英尺)長,站起來有兩層樓高。 在1.74公尺處,無畏巨龍的肩胛骨比任何其他已知的泰坦巨龍的還長,其髂骨也同樣大於其他泰坦巨龍類,有1.31公尺長。無畏巨龍的前肢也長過其他已知的泰坦巨龍類,但短過腕龍科。泰坦巨龍類中,只有潮汐龍有著較長的肱骨。雖然不同的泰坦巨龍類的身體比例有著略有不同,但這些測量表明了無畏巨龍的巨大體型。 正模標本目前的估計質量通過三維骨架和體積估算的方法算出範圍在22.1~38.2公噸(21.8~37.6長噸;24.4~42.1短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無畏巨龍和人類的大小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無畏巨龍和人類的大小比較

Name: Dreadnoughtus ‭(‬Fearing nothing‭)‬.
Phonetic: Dread-nort-us
Classification: Chordata,‭ ‬Reptilia,‭ ‬Dinosauria,‭ ‬Saurischia,‭ ‬Sauropoda,‭ ‬Titanosauria.
Species: D.‭ ‬schrani‭ (‬type‭)‬.
Diet: Herbivore.
Size: Up to‭ ‬26‭ ‬meters long and around‭ ‬59‭ ‬tons in weight for the holotype individual,‭ ‬fully grown adults would have been larger,‭ ‬but total size cannot yet be confirmed.
Known locations: Argentina,‭ ‬Santa Cruz Province.
Time period: Campanian/Maastrichtian of the Cretaceous.
Fossil representation: Roughly half of the post cranial skeleton and a maxilla of the skull.‭ ‬Remains are of a younger and not yet fully grown individual.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GoogleDrive]1uOwSwx_nXojN-mci9kCVRwBRMLUz4c-w[/GoogleDrive]
Ceratops size comparison _ Dinosaur scale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4 11:32:16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加州神鹫(学名:Gymnogyps californianus)属於美洲鹫科新大陆秃鹫家族,为北美洲大陆最大的鸟类。如今这种鹫只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区域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和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西海岸的群山中。它是加州兀鹫属中唯一存活的物种。
加州神鹫是一种大型黑色的秃鹫,翅膀下面有白色的小块,头部秃毛,根据其情绪的不同,显露的皮肤颜色为微黄色到鲜红色。在所有北美洲的鸟类中其翼幅最宽,同时也是最重的鸟类之一。加州神鹫是食腐动物,吃大量的腐肉。它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其寿命可达50年。
与常见的猛禽相反,雌性比雄性个头小。总长为117到135公分,翼展平均为2.77公尺。体重为7-14公斤,平均体重约为8-9公斤。绝大部分数据来自被豢养的个体,因此很难确定野生和驯养的加州神鹫的数据有何区别。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加州神鹫与人类的体型比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ize relative to a 6-ft (2-m) man:

California Condor(Gymnogyps californianus)
Type:Bird
Diet:Carnivore
Average life span in the wild:Up to 60 Years
Size:Body, 3.5 to 4.5 ft (1.1 to 1.4 m);
Wingspan, 9 to 10 ft (2.7 to 3 m)
Weight:18 to 31 lbs (8 to 14 kg)
Protection status:Endangered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角雕(学名:Harpia harpyja),又名哈佩雕或哈比鹰,是新热带界的一种鹰。它们最初是由卡尔•林奈於1758年所描述,并命名为Vultur harpyja。后来被编入自立的角雕属中。
角雕的名字是与希腊神话的哈耳庇厄有关,哈耳庇厄是一种人面鹰身的怪物,负责将死人带到哈底斯面前。它们是美洲中最大只及最强壮的猛禽,很多时都栖息在热带低地森林的上冠层。它们也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鹰之一,现存只有食猿雕较它们大。已灭绝的哈斯特鹰差不多比它们大50%,同时具备了拥有所有现存成年鸟类中最强179公斤以上的脚爪握力。

角雕的上身羽毛呈灰黑色,下身的则是白色。在胸部上至颈部有黑间。头部呈淡灰色,有两个冠。雄雕及雌雕外观完全一样。爪长达13厘米。
雌性角雕平均长108厘米,翼展阔200厘米,重6.5-9公斤。只有食猿雕及虎头海雕有接近的身型,但角雕的翼展较短。雄雕只重约3.8-5.4公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águila harpía 角雕(学名:Harpia harpyja)与人类的体型比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GoogleDrive]1XaQM3CJ_5D-hJwyjC0q7HRHDYN8Ve17a[/GoogleDrive]
The Scale of the Universe 2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4 11:51:19 | 顯示全部樓層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北极霞水母
北极霞水母是一种低等的腔肠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水母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大约有250种左右,直径从1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常见于各地的海洋中。

普通水母的伞状体不很大,只有20~30厘米长,但体形较大的霞水母的巨伞直径可达2米,下垂的触手长达20~30米。
1865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海岸,有一只霞水母被海浪冲上了岸,它的伞部直径为2.28米,触手长36米。把这个水母的触手拉开,从一条触手尖端到另一条触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长。因此,可以说霞水母是世界最长的动物了。最大的霞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里的北极霞水母,它的伞盖直径可达2`5米,伞该下缘由八组触手,每组有一百五十根左右。每根触手伸长达四十多米,而且能在一秒中内收缩到只有原来长度的十分之一。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越前水母 Nemopilema nomurai
越前水母(學名:Nemopilema nomurai)Nomura's jellyfish,又名野村水母,屬於缽水母綱(Scyphomedusae)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是一種在長江三角洲到日本海泛濫的巨型水母,體型非常龐大,可以達200公斤(450磅),可食用,寬度跟一個成年人差不多,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水母。「越前」之名來自日本福井縣的古令制國國名「越前國」。
越前水母在完全長成之後,可以有二米直徑,重量達到220公斤,可媲美另一種巨型水母獅鬃水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Size comparison of a Nomura's jellyfish next to a diver (越前水母和人類的大小比較)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獅鬃水母
氰水母(學名:Cyanea capillata)又名獅鬃水母(英語:Lion's Mane Jellyfish),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水母之一,其傘形軀體可達兩米,觸手有八組,最多有150條,可長逾35米。它主要生長於較冷的海域,包括北極海、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海域,極少生長在低於北緯四十二度的地區。在澳洲、紐西蘭海域也有類似種類的水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藍鯨、抹香鯨與獅鬃水母長度比較

補充內容 (2018-8-25 04:12):
[GoogleDrive]1CPMjfCb0zjSyQd0XG5s1-f7VUVNpf4qc[/GoogleDrive]
Freakiest Fishes featured in RIVER MONSTERS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4 12:49:54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4 13:57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中文化學元素週期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氦原子結構示意圖。圖中灰階顯示對應電子雲於1s原子軌域之機率密度函數的積分強度。而原子核僅為示意,質子以粉紅色、中子以紫色表示。事實上,原子核(與其中之核子的波函數)也是球型對稱的。 (對於更複雜的原子核則非如此)

原子
原子是元素能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單位。一個正原子包含有一個緻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圍繞在原子核周圍帶負電的電子。而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周圍的負電子帶正電。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組成。負原子原子核中的反質子帶負電,從而使負原子的原子核帶負電。當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時,這個原子就是電中性的;否則,就是帶有正電荷或者負電荷的離子。根據質子和中子數量的不同,原子的類型也不同:質子數決定了該原子屬於哪一種元素,而中子數則確定了該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個同位素。

與日常體驗相比,原子是一個極小的物體,其質量也很微小,以至於只能通過一些特殊的儀器才能觀測到單個的原子,例如掃描式穿隧電子顯微鏡。原子的99.9%的重量集中在原子核,其中的質子和中子有著相近的質量。每一種元素至少有一種不穩定的同位素,可以進行放射性衰變。這直接導致核轉化,即原子核中的中子數或質子數發生變化。 電子佔據一組穩定的能級,或者稱為軌道。當它們吸收和放出光子的時候,電子也可以在不同能級之間跳躍,此時吸收或放出光子的能量與能級之間的能量差相等。電子決定了一個元素的化學屬性,並且對原子的磁性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1909年,在物理學家拉塞福的指導下,研究者們用氦離子轟擊金箔。他們意外的發現有很小一部分離子的偏轉角度遠遠大於使用湯姆森假設所預測值。拉塞福根據這個金箔實驗的結果提出原子中大部分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在位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當中,電子則像行星圍繞太陽一樣圍繞著原子核。帶正電的氦離子在穿越原子核附近時,就會被大角度的反射。

1913年,物理學家波耳重新審視了拉塞福的模型,他認為電子應該位於確定的軌域之中,並且能夠在不同軌域之間跳躍,而不是像先前認為那樣可以自由的向內或向外移動。電子在這些固定軌域間跳躍時,必須吸收或者釋放特定的能量。當熱源產生的一束光穿過稜鏡時,能夠產生一個多彩的光譜。應用軌域躍遷的理論就能夠很好的解釋光譜中存在的位置不變的線條。

儘管原子的英文名稱(atom)本意是不能被進一步分割的最小粒子,但是在現代科學領域,原子實際上包含了很多不同的亞原子粒子。它們分別是電子,質子和中子。氫原子和帶一個正電荷的氫離子例外,前者沒有中子,後者只有一個質子。

質子帶有一個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6倍,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然而部分質量可以轉化為原子結合能。中子不帶電荷,自由中子的質量是電子質量的1839倍,為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中子和質子的尺寸相仿,均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一數量級,但它們的表面並沒能精確定義。

在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中,質子和中子都由名叫夸克的基本粒子構成。夸克是費米子的一種,也是構成物質的兩個基本組分之一。另外一個基本組份被稱作是輕子,電子就是輕子的一種。夸克共有六種,每一種都帶有分數的電荷,不是+2/3就是-1/3。質子就是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而中子則是由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組成。這個區別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子和質子電荷和質量均有差別。夸克由強交互作用結合在一起的,由膠子作為中介。膠子是規範玻色子的一員,是一種用來傳遞力的基本粒子。

核合成
穩定的質子和電子在大爆炸後的一秒鐘內出現。在接下來的三分鐘之內,太初核合成產生了宇宙中大部分的氦、鋰和氘,有可能也產生了一些鈹和硼。在理論上,最初的原子(有束縛的電子)是在大爆炸後大約38萬年產生的,這個時代稱為重新結合,在這時宇宙已經冷卻到足以使電子與原子核結合了。自從那時候開始,原子核就開始在恆星中通過核融合的過程結合,產生直到鐵的元素。
像鋰-6那樣的同位素是在太空中通過宇宙射線散裂產生的。這種現象在高能量的質子撞擊原子核時會發生,造成大量核子被射出。比鐵重的元素在超新星中通過r-過程產生,或在AGB星中通過s-過程產生,兩種過程中都有中子被原子核捕獲。像鉛那樣的元素,大都是從更重的元素通過核衰變產生的。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圖(放大圖片)
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種基本的金屬和非金屬物質,同一種化學元素是由相同的原子組成,也就是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用一般的化學方法不能使之分解,並且能構成一切物質。一些常見元素的例子有氫、氮和碳。到2012年為止,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地球上有94種。

以下表格列出已發現的118的元素,其元素名稱可以連結到對應的化學元素條目,表格中還有以下的項目。
原子數、名稱及元素符號都是用來區分各化學元素。
族、週期及分區和元素在週期表中的位置有關。
物質狀態是元素在標準狀況下的狀態。
存在情形將元素分為三種:自然界存在的穩定化學元素、自然界存在,但沒有穩定同位素的元素,以及人工合成的元素。
說明將元素作一簡單的分類:分為鹼金屬、鹼土金屬、鹵素、鑭系元素、錒系元素、金屬、半金屬、惰性氣體、非金屬及過渡金屬。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相對原子質量表
原圖(放大圖片)

核合成是從已經存在的核子(質子和中子)創造出新原子核的過程。原始的核子來自大霹靂之後已經冷卻至一千萬度以下,由夸克膠子形成的電漿海洋。在之後的幾分鐘內,只有質子和中子,也有少量的鋰和鈹(原子量都是7)被合成,但相對來說仍只有很少的數量。太初核合成的第一個過程可以稱為核起源(成核作用),隨後產生各種元素的核合成,包括所有的碳、氧等元素,都是發生在原始恆星內部的核融合或核分裂。

化學元素中最輕的兩個元素分別是氫和氦,都是在宇宙形成的前20分鐘由太初核合成所產生的,一開始的質量比率為3:1(原子數比例則為12:1),當時也產生了痕量的鋰及鈹。幾乎其他自然存在的元素都是經由自然的核合成而產生的。地球上有少量的新元素是由核生成反應產生,或是宇宙生成(cosmogenic)反應(例如宇宙射線散裂)所產生。地球上的新元素也都可能是放射性的衰變產物,衰變過程是一些放射性過程,例如α衰變、β衰變、自發裂變、簇衰變等,也有些較少見的衰變過程。

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
有許多種不同的放射性衰變。衰變或是能量的減少都會使有某種原子核的原子(父放射核素)轉變為有另一種原子核的原子,或是其中子或質子的數量不同,稱為子體核素。在一些衰變中,父放射核素和子體核素是不同的化學元素,因此衰變後產生了新的元素,這稱為核嬗變。
最早發現的衰變是α衰變、β衰變、γ衰變。α衰變是原子核放出α粒子(氦原子核),是最常見釋放核子的衰變,不過原子核偶爾也會釋放質子,或者釋放其他特殊的核子(稱為簇衰變)。β衰變是原子核釋放電子(或正子)及反微中子,會將質子轉變為中子(或是將中子轉變為質子)。核子也可能捕獲軌道上的電子,使質子轉變為中子,這為電子捕獲,上述的衰變都屬於核嬗變。

相反的,也有一些核衰變不會產生新的元素,受激態原子核的能量以伽馬射線的方式釋出,稱為伽馬衰變,或是將激發態原子核將能量轉移至軌道電子上,軌道電子再脫離原子,稱為內部轉換。若是核子中有大量高度受激的中子,有時會以中子發射的方式釋放能量。另外一種核衰變是將原來的原子核變為二個或多個較小的原子核,稱為自發性的核分裂,出現在大量的不穩定核子自發性的衰變時,一般也會釋放伽馬射線、中子或是其他粒子。
地球上有28種化學元素具有放射性,其中有34種放射性同位素是在太陽系形成前就存在的。著名的例子像是鈾和釷,但也包括在自然界中,半衰期長的同位素,例如鉀-40。例如15種是半衰期短的同位素,像鐳及氡,是由原始核素衰變後的產物,也有因為宇宙射線而產生的,像碳-14就是由宇宙射線撞擊氮-14而產生。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因為粒子加速器或核反應爐而人工合成,其中有650種的半衰期超過一小時,有數千種的半衰期更短。

放射性衰變通常都有一定的周期,並且一般不因物理或化學環境而改變,這也就是放射性可用於確定年代的原因。由於一個原子的衰變是自然地發生,即不能預知何時會發生,因此會以機率來表示。假設每顆原子衰變的機率大致相同,例如半衰期為一小時的原子,一小時後其未衰變的原子會剩下原來的二分之一,兩小時後會是四分之一,三小時後會是八分之一。
原子的某些衰變會產生出另一種元素,並會放出α粒子、β粒子或中微子,在發生衰變後,該原子也會釋出伽馬射線。衰變後的實物粒子靜止質量的總合會少於衰變前實物粒子靜止質量的總和,根據質能方程,能量可以表現出質量。當物體的能量增加E,其質量則增加E/C²,當物體的能量減少E,其質量也減少E/C²,如果一個原子核衰變後放出實物粒子,假設該原子核在衰變前相對於某一慣性參照物靜止,衰變後的新原子核和所放出的實物粒子相對於該慣性參照物運動,即對於該慣性參照物而言,新原子核和所放出的實物粒子具有動能,當新原子核或所放出的實物粒子與其他粒子發生碰撞,它便會失去能量。因此,衰變前和衰變後質量和能量都是守恆的,粒子的靜止質量則不守恆。如果該原子核放出光子,同樣的,光子也具有質量,但沒有靜止質量。通常衰變所產生的產物多也是帶放射性,因此會有一連串的衰變過程,直至該原子衰變至一穩定的同位素。
發生核衰變的放射性元素有的是在自然界中出現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如碳14,但其衰變只會經過一次β衰變轉為氮14原子,並不會一連串地發生。也有很多是經過粒子對撞等方法人工製造的元素。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圖(放大圖片)

在自然界存在的94種化學元素中,原子序1至82的元素幾乎有至少一個穩定同位素(只有原子序43的鎝以及原子序61的鉕例外)。對於某一個同位素,若始終沒有觀測到它的核衰變反應,即視為穩定同位素。原子序83至94的元素是放射性同位素,其中所有的同位素都有核衰變反應。其中有些元素,例如原子序83的鉍、原子序90的釷及原子序92的鈾有一個或多個半衰期很長的同位素,因此目前的同位素有可能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前,恆星核合成時產生的重金屬。鉍209的α衰變半衰期超過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年,是目前估期宇宙壽命的十億倍,是自然存在元素中,半衰期最長的元素,幾乎可以視為是穩定同位素。超重元素(在鈽以後,原子序大於94的元素)其核衰變的半衰期非常短,因此不可能於自然界穩定存在,屬於人工合成元素。

到2010年為止,有118有已知的元素(此處的「已知」是對元素已有部份的資訊,從只是知道其部份衰變產物,到已將此元素從和其他元素中分離出來。)。在118個元素中,自然界存在的有94個,而其中有六個在自然界是痕量存在:原子序數43的鎝、原子序數61的鉕、原子序數85的砈、原子序數87的鍅、原子序數93的錼以及原子序數94的鈽。在宇宙中有偵測到這94種元素的存在,在恆星及超新星的光譜中也不例外,而恆星及超新星的光譜也會偵測到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元素。前94種元素是地球上可偵測到的原始核素,可能是太陽系形成時就生成,也可能是天然存在的鈾或釷裂變(或嬗變)產物。
剩下的24個元素現今不存在在地球上,也沒有出現在宇宙光譜中,這些元素都是人工產生的,這些元素都是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元素。若在地球形成時曾經有這些元素存在,他們幾乎確定已經衰變成其他元素了。鎝是在1937年以人工的方式製備,曾認為是第一個人工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元素,不過後來發現自然界有痕量的鎝(而且可能在1925年就已經發現自然界存在的鎝)。其他一些有放射性,但自然界痕量存在的元素發現情形也和鎝類似:先由人工的方式製備,後來才發現也存在在自然界中]。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4 12:50:2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4 13:47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週期表顯示宇宙源起源的每個元素。比鐵重的元素通常起源於超新星爆炸,由超新星爆炸產生的中子進行r-過程產生。

超新星核合成
超新星核合成是闡明新的化學元素如何在超新星內產生,主要發生在易於爆炸的氧燃燒和矽燃燒的爆炸過程產生的核合成。這些融合反應創造的元素有矽、硫、氯、氬、鉀、鈣、鈧、鈦和鐵峰頂元素:釩、鉻、錳、鐵、鈷、鎳。由於這些元素在每次的超新星爆炸中被拋出來,因此在星際介質中的豐度越來越大。重元素(比鎳重的)主要是由所謂的r-過程捕獲中子創造出來的。然而,還有其他的過程對某些元素的核合成有所貢獻,像是著名的捕獲質子的Rp-過程和導致光致蛻變過程的γ過程或p-過程。重元素中最輕的,中子最少的同位素,都是由後者的程序產生的。

超新星是恆星發生劇烈爆炸的現象,發生的情況主要是下述兩種。第一種是白矮星經由吸收伴星(通常是紅巨星)的質量,當他到達錢德拉塞卡極限之後,進行以核心為基礎的爆炸。第二種,也是較常見的,是大質量恆星造成的,通常是紅巨星,達到鐵的核融合(或燃燒)過程。因為鐵是所有元素中束縛能最高的之一,也是核融合能產生的釋放熱能最後一種元素。從此之後,所有的核融合反應開始吸熱而使恆星喪失能量,於是恆星的重力迅速的將外面的數層吸入,恆星很快的塌縮,然後形成超新星的爆炸。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由於超新星爆炸釋放出極大數量的能量,也產生了比恆星所能產生更高的溫度。如此的高溫營造出的環境使原子量高達254的元素也能形成,鉲是已知最重的元素,但在地球上只能由人工合成。在核融合的過程中,恆星核合成所能融合產生的最重元素是鎳,同位素的原子量可以達到是56。只有質量最大的那些恆星能製造出原子序在矽和鎳之間的元素,並以超新星爆炸結束恆星的一生(參見矽燃燒)。被稱為s-過程的中子捕獲過程,也發生在恆星核合成的階段,所能產生的最重的同位素是原子量209的鉍,但是S-過程主要是在低質量恆星內以很慢的速度進行。

矽燃燒過程在天體物理的核融合反應序列中是非常短暫的過程,它發生在質量至少是8-11太陽質量的恆星。對恆星而言,矽燃燒是大質量恆星長期以來以核融合供應能量的最後階段,是燃料耗盡的生命終點,然後她們就將離開赫羅圖上的主序帶。它之前的幾個階段是氫、氦、碳、氖、和氧燃燒過程。
當重力收縮使恆星的核心溫度升高到27至35億K的高溫時,確實的溫度依據恆星的質量來決定,矽燃燒便開始了。當一顆恆星完成了矽燃燒階段之後,已經不再有燃料可供融合。恆星將發生災難式的坍塌,並且可能會爆炸成被稱為II型的超新星。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Periodic table showing the relative sizes of the elements based on atomic radius data. - Todd Helmenstine
This periodic table chart shows the relative sizes of each element. Each atom's size is scaled to the largest element, cesium, to show the trend of atom size.Lots of periodic tables, including atomic radius table.periodic table trends Archives - Science Notes and Projects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黄金星球——巨蟹座K星(想象图)

密度比鐵大的元素,都是只有超新星爆炸才能產出的。一般的恒星爆炸最多到鐵為止了,即是產生黃金的能量比太陽爆炸還要大,而產生黃金的核聚變時間只有幾秒時間,所以產量稀少,不論在宇宙何處,這種形成條件均一樣。
行星 (如地球) 的重金屬,都是在恒星的核聚變過程中....產生的。大恒星晚期發生超新星爆炸,將聚變的重金屬抛灑到太空中,進而在抛灑物質中形成了行星。科學家相信,巨蟹座K星,位於雙子座以東、獅子座以西的巨蟹座中。
是一顆呈藍白色的恒星。這顆“黃金星”的體積比我們的太陽大3倍。表面可能有多達 1000億噸的黃金。
這顆恆星上蘊藏黃金,是由一個更大的星球發生爆炸所形成。這顆金星距地球有兩千五百光年。我們地球上的這點金銀,可是宇宙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換來的,人類若能掌握大量產生黃金的能量,等同掌握可毀滅及創造太陽、地球的能量。然而黃金是如此的珍貴和稀有(截至2014年底,人類總共開採了18.36萬公噸(相當於9513立方米)的金。)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Periodic table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黃金其實是天外來客,他們不是地球上本土生成的而是在太空中煉成的,在超新星爆炸時噴射到地球上,構成恆星大部分物質是氫,這是最簡單最輕的元素,恆星聚集大量物質產生超強重力壓縮,從而引發了其核心的核聚變反應,反應過程,釋放能量點亮了恆星
數百萬年聚變生成比氫更重的元素,比如氦和氧,
然後再生成更多的元素,然而,到此階段的聚變,不再釋放足夠的能量,恆星核心向外的壓力消失,恆星的外部向內部快速的坍塌,
並造成反彈噴射能量,恆星開始爆炸,形成超新星,恆星坍塌的極端高壓,導致原子內的質子和電子都被擠壓到核心,形成了中子,中子不排斥電荷,,因此他們很容易被鐵元素捕獲,捕獲多個鐘之後會形成更重的元素,這是恆星在正常情況下無法生成的,從黃金到白銀,
直接穿過鉛到鈾相對青聚變成氦,花費數百萬時間,超新星產生重元素的過程是需要幾秒鐘,那我把金元素生成之後還會發生什麼?
超新星爆炸的震波將元素噴射到星系際空間,聚集成為了星雲塵埃,
最終形成了新的恆星和行星,地球的金子大致就這麼來的,隨後因為地殼運動而遍佈世界各地,數十億年後,人們開採這些珍貴的金屬,並因為極其稀有而提高了其價值,

地球上的金元素很少,原因之一是因為宇宙中的金元素本來就少。和碳或鐵是恆星核融合反應的產物不同,金元素必須經由更劇烈的事件產生,如伽瑪射線爆發。
宇宙中的金元素也來自中子星互撞引發的伽瑪射線爆發事件(兩顆中子星碰撞時的超新星核合成中產生)。

[GoogleDrive]1yjz1S95TpIg7W_idy7QOuGEhzVKoRost[/GoogleDrive]
這顆有1000億噸黃金的星球在宇宙中可以橫著走,比太陽還大3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18-column medium-long periodic table with La and Ac in group 3, and a gap to accommodate the rest of the 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核反應指的是某種微觀粒子與原子核交互作用(碰撞)時,使核的結構發生變化,形成新核,放出一個或幾個粒子的過程;重核可以發生裂變。
任何核反應都遵從質能守恆、電荷守恆等守恆定律。

質能守恆(質能等價)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讀作E等於mc平方,亦稱為質能轉換公式、質能方程)是一種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的理論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c是物理學中代表光速的常數。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7-14 14: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tigerb 於 2018-7-14 14:59 編輯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低質量恆星(左迴圈)和高質量恆星(右迴圈)演化的迴圈,對應的例子以斜體字呈現。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張圖顯示太陽類型恆星的剖面結構。

恆星是由重力凝聚在一起的一顆球型發光電漿體,太陽就是最接近地球的恆星。至少在恆星生命的一段時期,恆星會在核心進行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從恆星的內部將能量向外傳輸,經過漫長的路徑,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太空。一旦核心的氫消耗殆盡,恆星的生命就即將結束。有一些恆星在生命結束之前,會經歷恆星核合成的過程;而有些恆星在爆炸前會經歷超新星核合成,會創建出幾乎所有比氦重的天然元素。在生命的盡頭,恆星也會包含簡併物質。天文學家經由觀測其在空間中的運動、亮度和光譜,確知一顆恆星的質量、年齡、金屬量(化學元素的豐度),和許多其它屬性。一顆恆星的總質量是恆星演化和決定最終命運的主要因素:恆星在其一生中,包括直徑、溫度和其它特徵,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會變化,而恆星周圍的環境會影響其自轉和運動。描繪眾多恆星的溫度相對於亮度的圖,即赫羅圖(H-R圖),可以讓我們測量一顆恆星的年齡和演化的狀態。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赫羅圖

恆星的生命是由氣態星雲(主要由氫、氦,以及其它微量的較重元素所組成)重力坍縮開始的。一旦核心有了足夠的密度,氫融合成氦的核融合反應就可以穩定的持續進行,釋放過程中產生的能量。恆星內部的其它部分會進行組合,形成輻射層和對流層,將能量向外傳輸;恆星內部的壓力能防止其因自身的重力繼續向內坍縮。一旦耗盡了核心的氫燃料,質量大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會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在某些情況下,在核心或核心周圍的殼層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然後這顆恆星會演化出簡併型態,並將一些物質回歸至星際空間的環境中。這些釋放至間中的物質有助於形成新一代的恆星,它們會含有比例較高的重元素。與此同時,核心成為恆星殘骸: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如果它有足夠龐大的質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恆星光譜分類 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台對50萬顆恆星進行了光譜研究。他們根據恆星不同的譜線進行了分類,結果發現它們與顏色也有關係.
藍色:「O」型
藍白色「B」型
白色:「A」型
黃白色:「F」型
黃色:「G」型
橙色:「K」型
紅色:「M」型

恆星形成和演化
恆星在星際物質擴散區域內密度較高的地區形成,但是那兒的密度仍然低於我們在真空室內所能創造的密度。這樣的地區是所謂的分子雲,其中絕大部分是氫,大約23至28%的氦,還有幾個%的重元素組成。獵戶座大星雲就是恆星形成區的一個例子。當大質量的恆星在分子雲內形成,它們不僅將照亮那團雲氣,也會使氫電離,創造出HII區。
所有的恆星,有生之年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主序星,主要是燃燒氫元素,經由核融合產生氦。然而,不同質量的恆星在其演化階段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大質量恆星不僅最終的命運和低質量恆星不同,它們的亮度和對周遭環境的衝擊也不同。因此,天文學家經常以質量將恆星分成不同的群組:
非常低質量的恆星:質量少於0.5太陽質量的恆星不會演化進入漸近巨星分支(AGB),但是會直接成為白矮星。
低質量恆星(包括太陽)是質量超過0.5太陽質量,但未超過1.8-2.2太陽質量的恆星,會演化進入AGB(依據它們的組成),在那裏演化出簡併的氦核。
中等質量恆星會經歷氦融合和演化出簡併的碳-氧核。
大質量恆星的質量至少是7-10太陽質量,但也可能低至5或6太陽質量。這些恆星在生命的後期經過碳融合,並以核心坍縮的超新星爆炸結束一生。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包括太陽(中心)在內一系列恆星的赫羅圖例子。

原恆星形成
恆星的形成從分子雲內部的重力不穩定開始,通常是因為超新星(大質量恆星爆炸)的沖激波觸發或兩個星系的碰撞(像是星爆星系)。一但某個區域的密度達到或滿足金斯不穩定性的標準,它就會因為自身的重力開始塌縮。
分子雲一旦開始塌縮,個別密集的塵土和氣體就會形成我們所知道的包克球,它們可以擁有50倍太陽質量的物質。當小球繼續塌縮時,密度持續增加,重力位能被轉換成熱,並且使溫度上升。當原恆星雲趨近於流體靜力平衡的狀態時,原恆星就在核心形成了。這些主序前星經常都有原行星盤還繞著,並且主要的能量來源是重力收縮,重力收縮的期間至少要經歷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年。
質量低於2倍太陽質量的早期恆星稱為金牛T星,質量較大的則是赫比格Ae/Be星。這些新生的恆星由自轉軸的兩極噴出的噴流,這可能會降低所知的赫比格-哈羅天體小片雲氣坍縮結果所形成恆星的角動量 。 這些噴流,結合來自附近大質量恆星的輻射,有助於驅散形成中恆星周圍殘餘的雲氣。
在它們發展的早期,金牛T星遵循著林軌跡 ―它們收縮和光度降低,但是溫度和其它則大致相同。質量低的金牛T星遵循這樣的軌跡進入主序帶,質量較重的恆星會先轉入亨耶跡。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藝術家觀念下在高密度分子雲誕生的恆星。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赫羅圖的橫座標是光譜的型態,依照溫度的順序由左向右依序為O、B、A、F、G、K、M等類型,是由哈佛大學天文台發展出來的,所以稱為哈佛分類法。1894年,哈佛大學天文台開始對恆星光譜作有系統的分類,在安妮•坎農的主持下,經歷了40年時間,到1934年共分析了數十萬顆恆星的光譜,編纂成10冊的亨利•德雷伯星表及其擴充星表,並發展出現在使用的摩根-肯那光譜分類法。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原圖(放大圖片)

主序星
恆星一生的90%都是在核心以高溫和高壓將氫融合成氦的階段。在主序帶上,像這樣的恆星,稱為矮星。從零齡主序星開始,氦在核心的比率穩定的增加,在核心的核融合速率緩慢的增加,恆星表面的溫度和亮度也是一樣。 每一顆恆星都會形成由微粒組成的恆星風,導致不斷噴出氣體進入太空。對多數的恆星,這樣的質量損失可以忽略不計。在它的一生中損失大約總質量的0.01%。然而,質量非常巨大的恆星進入主序帶的質量若是超過太陽質量的50倍,在主序帶的階段可以失去過一半的質量。
恆星在主序帶上所經歷的時間取決於它的燃料量和消耗燃料的速率,換言之就是開始的光度和質量。對太陽來說,估計它的壽命有一百億年。大質量的恆星燃燒燃料的速度快,生命期就短;低質量的恆星燃燒燃料的速度很慢。質量低於0.25太陽質量的恆星,稱為紅矮星,幾乎所有的質量都是可以燃燒的燃料,但是1太陽質量的恆星,大約只有10%的質量是燃料。結合它們緩慢的燃燒速率和可以使用的燃料量,依據恆演化的計算,0.25太陽質量的恆星至少可以維持1兆年,而以氫為燃料的質量最低恆星(0.08太陽質量)將可以持續燃燒12兆年。當恆星的生命結束時,紅矮星單純的只是越來越黯淡。但是,因為這種恆星的生命期遠大於現在的宇宙年齡(138億歲),還沒有質量低於0.85太陽質量的恆星死亡,也還未被預期會離開主序帶。
除了質量,比氦重的元素在恆星演化中也扮演著值得注意的角色。在天文學中,比氦重的元素都被視為"金屬",而這些元素在化學上的濃度稱為金屬量。金屬量可以影響恆星燃燒燃料的速率和持續的時間,和控制磁場的形成,並改變恆星風的強度。年老的第二星族恆星的金屬量會低於年輕的第一星族,這是由於形成星族的分子雲的成分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當老的恆星死去時會將大氣層灑落至分子雲中,雲中的重元素量就會隨著時間過去變得越來越豐富。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主序後星(紅巨星)
質量不低於0.4太陽質量的恆星,在耗盡核心供應的氫之後,外層的氣體開始膨脹並冷卻形成紅巨星。大約50億年後的太陽,當太陽進入這個階段,它將膨脹至的最大半徑大約是1天文單位 ,是目前的250倍。成為巨星時,太陽大約已失去目前質量的30%。
質量達到2.25太陽質量的紅巨星,氫燃燒的程序會在環繞核心周圍的殼層進行,最後核心被壓縮至可以進行氦融合,同時恆星的半徑逐漸縮小而且表面的溫度增加。更大的恆星,核心的區域會直接從氫融合進入氦融合。
在恆星核心的氦也耗盡之後,核融合繼續在包圍著高熱的碳和氧核心的殼層內進行。然後循著與原來的紅巨星階段平行,但是表面溫度較高的路徑繼續演化。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以實際亮度(或絕對星等)相對於色指數(表示為B-V)繪製的赫羅圖,可以看見主序帶是從左上到右下顯著的斜帶。這張圖示由依巴谷星表的22,000顆恆星加上1,000顆格利澤近星星表中的低亮度恆星(紅色和白色的點)組成。

大質量恆星(紅超巨星)
在氦燃燒階段,質量超過9倍太陽質量的大質量恆星會膨脹成為紅超巨星。一但核心的燃料耗盡,它們會繼續燃燒比氦更重的元素。
核心繼續收縮直到溫度和壓力能夠讓碳融合(參考碳燃燒過程)。這個過程會繼續,接續到下一步驟燃燒氖(參考氖燃燒過程)、氧(參考氧燃燒過程)、和矽(參考矽燃燒過程)。接近恆星生命的終點,核融合在恆星內部可能延沿著數層像洋蔥殼一樣的殼層中發生。每一層燃燒著不同的元素 燃料,燃燒的最外層是氫融合,第二層是氦融合,依序向內。 當大質量恆星將鐵製造出來就到達了最後的階段,因為鐵核的束縛能比任何更重的元素都大。任何超越鐵元素的融合,與之前的相反,不僅不會釋放出能量,還要消耗能量。同樣的,它也比較輕的元素緊密,鐵核的分裂也不會釋放出能量。在比較老、質量比較大的恆星,惰性的鐵會累積在恆星的核心。在這些恆星中的重元素或許可能會隨著自身的運作方式到達恆星的表面,發展形成所知的沃夫-瑞葉星,從大氣層向外吹送出緻密的恆星風。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恆星的重力坍縮

坍縮
當恆星的核心縮小時,從這個表面輻射強度就會增加,創造出的輻射壓會將上層的氣體殼層往外推送,形成行星狀星雲。如果外層的大氣已經被推出之後,殘餘的質量少於1.4太陽質量,它就會收縮至相對於較小,大約如同地球般大小的物體,稱為白矮星。白矮星缺乏進一步進行重力壓縮所需要的質量。雖然一般的恆星都是電漿體,但在白矮星內的電子簡併物質已經不是電漿體。在經歷非常漫長的時間之後,白矮星最後會暗淡至成為黑矮星。

更大的恆星,核融合會繼續進行,直到鐵核有了足夠的大小(大於1.4倍太陽質量)而不再能支撐自身的質量。在反β衰變或電子捕獲的爆發之後,電子會進入質子之內形成中子、微中子和伽瑪射線,使核心突然的坍縮。由這種突然的塌縮產生的激震波造成恆星剩餘的部分爆炸成為超新星。超新星非常的明亮,在短時間內它的亮度可以等同於它所在星系的所有恆星亮度。當它們發生在銀河系內,就是歷史上曾經以肉眼看見和記載,但在以前不存在的"新恆星"。
超新星爆炸會使這顆恆星的大部分物質都飛散出去(形成像蟹狀星雲這種的雲氣)。剩下的就是中子星(有些被證明是波霎或是X-射線爆發),或是在質量最大恆星(剩餘的質量必須大於4倍太陽質量)就會形成黑洞。在中子星內的物質是中子簡併物質,和一種可能存在核心但極不穩定的簡併物質,QCD物質。物質在黑洞核心所處在的狀態是迄今仍不了解的。
垂死恆星拋出去的外層物質包括一些重元素,可能恆星形成的世代交替中成為新恆星的原料。這些重元素可以形成岩石的行星。從超新星和大恆星的恆星風拋出的物質在星際物質的構成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這張圖顯示一顆與太陽相似恆星的剖面,呈現其內部的結構。

恆星的一切幾乎都取決於它最初的質量,包括本質特徵,例如光度和大小,還有演變、壽命和最終的命運。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暫,主要是因為質量越大的恆星核心的壓力也越高,造成燃燒氫的速度也越快。許多大質量的恆星平均只有數百萬年的壽命,但質量最輕的恆星(紅矮星)以很慢的速率燃燒它們的燃料,壽命至少有數兆年
恆星的質量是有限制的。據計算,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小於0.07個太陽質量,它便失去了作為恆星的資格。 如果非常小的原恆星溫度不能達到足夠開始氫的核融合反應,它們會成為棕矮星。


恆星產生的能量,是核融合的副產品,以電磁輻射和質點輻射的輻射熱進入太空。質點輻射(它們穩定的存在於氣流中,包括來自恆星外層的自由質子、α粒子、和β粒子)經由恆星風來散發,還有來自核心的微中子也穩定的存在於恆星風內。
在核心產生的能量是如何使恆星如此的明亮:任何時間當某種元素的兩個或更多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組合成一種更重的新元素時,γ射線和光子經由核反應被釋放出來。當這些能量抵達表面的數層時,已經被轉換成包括可見光等其他各種形式的電磁能。
恆星的顏色,以可見光頻率的峰值來測量,與恆星最外層,包括光球層的溫度有關。除了可見光,恆星還輻射出其他肉眼看不見的電磁波輻射。事實上,恆星的電磁波輻射涵蓋了整個的電磁波頻譜,從波長最長的無線電波和紅外線到最短的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恆星電磁波輻射的組成,包括可見和不可見的,都很值得注意。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根據恆星光譜的差異,以不同的單一字母來表示類型,O型是溫度最高的,到了M型,溫度已經低至分子可能存在於恆星的大氣層內。依據溫度由高至低,主要的類型為:O、B、A、F、G、K和M,各種各樣罕見的光譜類型還有特殊的分類。最常見的特殊類型是L和T,是溫度最低的低質量恆星和棕矮星。每個字母還以數字從0至9,以溫度遞減再分為10個細分類。然而,這個系統在極端高溫的一端仍不完整:迄今還沒有被分類為O0和O1的恆星。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在大質量的恆星,更重的元素在核心收縮後可以經由氖燃燒過程和氧燃燒過程產生。恆星核合成的最終階段是矽燃燒過程,結果是產生穩定的同位素鐵-56。而除了經由吸熱過程,核融合也不能繼續產生新的元素,所以未來只能經由重力塌縮來產生進一步的能量。
下面的例子顯示質量為太陽20倍的恆星消耗掉所有的核燃料所需要的時間。在主序帶上的O型恆星,半徑約為太陽的8倍,發光度是太陽的62,000倍。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做為恆星核合成的一部份,依據恆星的質量和內部結構,在核心內會發生各種不同的核融合反應。原子在融合後的淨質量會略小於融合前的原子質量總和,這些失去的質量,依照質能等價的關係:

                               
登錄/註冊後可看大圖
.,被轉換成能量。

補充內容 (2018-8-10 04:05):
[GoogleDrive]1gfLaqLXLZLFBPGWw5OTXKyBeYGeQyyVK[/GoogleDrive]
Size Comparison (2014)
回覆 讚好 不讚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6-27 07: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