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4230|回覆: 2

[中國]魏延之死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9-5-5 11:54:25 | |閱讀模式

登入後,內容更豐富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秋,諸葛亮因病卒于五丈原,撤軍途中大將魏延因謀反而被殺。筆者認為并非如此,魏延之死乃是另有原因。首先,魏延謀反之說并不能成立。魏延字文長,義陽人。据《三國演義》所述,魏延本是荊州劉表的部將,表死后,劉琮并蔡氏不告知劉琦和劉備,就將荊州獻與曹操,與諸將駐守襄陽。劉備至襄陽城下,劉琮懼而不出,魏延開城門放劉備入城,遭文聘阻攔,二將在城下大戰,魏延兵敗后尋不見劉備,欲投之而不能,匹馬投長沙太守韓玄。后來關羽取長沙,魏延砍死韓玄獻了長沙,從而得投劉備。當時,天下豪杰并起,“良臣擇主而事”,棄暗投明者比比皆是,如甘寧、張郃、王平等,魏延此舉也無可厚非,而且他兩次相投,也足見其對劉備忠誠之至。
  
魏延足智多謀,武藝出眾,作戰勇敢,投劉備后立下赫赫戰功。先隨劉備入川,取西川。劉備為漢中王,遷治成都時,要選一員大將守漢中,眾人以為必是張飛,“飛亦以心自許。”而劉備卻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惊“。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足見劉備和諸葛亮對其才能及忠心的信任。在此期間,他利用《周易》“重門”之法,實兵漢中諸圍以御外敵。“及興勢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為漢中防務作出重大貢獻。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以魏延為前督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多年征戰的英雄業績,使得他聲名赫赫,威震敵國,以致于平日諸將及時論皆以為在諸葛亮之后,必是魏延代替諸葛亮,主持蜀漢軍政大事。這樣一個功臣宿將,怎會背叛蜀漢呢?再者,魏延曾為第一任漢中太守鎮守一方,手握重兵,又曾多次單獨帶兵打仗,若是叛蜀,時機很多。而他的一生,在任何時候都沒有露出反叛的意向,更沒有絲毫的叛逆舉動。諸葛亮身殞之時,魏延斷后,若是叛蜀也是易如反掌,但從其行動看,他并無叛逆的形跡。試想,如果他真存有叛逆之心,那麼斷后期間為何不掉頭投魏,卻搶先率軍南歸呢?而且,楊儀說他“叛逆”的同時又令其斷后給他叛蜀逃魏的機會也是自相矛盾的。

諸葛亮臨終,以長史楊儀,司馬費韋,護軍姜維作退軍節度,將兵權交與楊儀,實
際上疏遠了魏延,筆者認為此舉的真正用意在于激魏延說不平之語,誣其謀反而殺之。楊儀“性狷狹”,為人心胸狹窄,不能容物,此為為帥之大忌,且軍中諸將多與之不和,絕非可托付的最佳人選。事實上,魏延死后,楊儀不服官職位于蔣琬之下,自恃功高而未有重賞,口出怨言,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耶!令人追愧不可复及。”被后主貶為民,徙漢嘉郡,羞慚自刎而死,如此之人,怎可托付大事?諸葛亮一生善會用人,當時從安全退入蜀中的目的考慮,決不可能將兵權交與楊儀,其真正的目的在于除掉魏延。
  
魏延伐魏之志堅決,諸葛亮亡后,尚醞釀討賊的雄心壯志,聞欲全師退入蜀中,乃說:“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可惜他這番話被人認為是狂妄自大,他自告奮勇愿意承擔伐魏的行動,又被認為是叛逆。魏延也是自恃功高,目不能容物之人,與楊儀素有矛盾,“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楊儀傳》也說:“亮深惜儀之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可見二人矛盾之尖銳。魏延自恃功高,以為丞相死后,兵權應托付與己,當然不愿听自己所深惡痛絕的楊儀指揮,大怒說:“吾今官任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安肯與長史斷后!”遂不听楊儀號令。欲取兵符,楊儀當然不給,便欲殺楊儀,說:“豎儒安敢欺我!我必殺之!”實際上魏延的“反語”是針對楊儀個人而言的,卻被認為是謀反。對有勇有謀的魏延來說,如果真要謀反,不乘虛襲漢中卻“据南谷口,遣兵擊儀等,”與楊儀大軍交戰,也是講不通的。他率軍南回的目的無非是:一則阻止楊儀南回,由他率軍繼續北伐;二則除掉楊儀;如果前兩條不能實現,起碼要到蜀中辯明自己的清白。當然,這一切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三國志》中,陳壽的結論是:“原延意不北降而南還者,但欲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按這種說法,魏延原本無意北降曹魏,燒棧道,意欲阻儀南歸,除掉與他有“水火之忿”的楊儀,代亮主持軍政大事。只能說是報私仇,爭權力,而不是背叛。
  
魏延有勇有謀,是難得的人才,又有大功于蜀漢,諸葛亮為什麼要殺他呢?筆者認為這是魏延為人心高氣傲,行事無所顧忌,不服指揮的原因。諸葛亮出師伐魏時, 魏延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懋膽小而無謀,建議領精兵五千,直接從褒中出發,循秦岭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咸陽以西可一鼓而定。這條計策在后人看來也不失為一條好計,只是諸葛亮一生謹慎從事,未予采納。魏延就“常謂亮以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第四次出祈山時,魏延與陳式違抗軍令,領本部軍徑出箕谷,魏延又大放狂言:“丞相若听吾言,此時休說長安,連洛陽皆得矣!”結果大敗而回,損去許多人馬。諸葛亮死后令其斷后,他仍說此語。魏延又極喜爭強好胜,見他人立功心中即有不平,而在建興七年(公元229年)第三次出祈山諸葛亮“以目視魏延”欲其自告奮勇擔當重任時,他卻“低頭不語”,實際上是想讓諸葛亮求他,為人可謂心高氣傲之極。諸葛亮當然把這一切都看在眼里,只是口中不說而已。蜀兵撤退之時,魏延因楊儀不如自己功大官高而拒絕聽其號令,實際上當時軍中根本無人在功勞和官職上及得上魏延,也就是說無人能號令他,這對于紀律嚴明的軍隊是絕對行不通的。如果要魏延繼續為蜀漢效力,除非讓其任三軍之帥,而魏延也認為應由他率軍伐魏,繼承武侯大業。因此他讓費韋去向楊儀討兵符。諸葛亮的真正目的是讓姜維繼承自己的事業,留魏延在軍中,必然不服姜維指揮,行動不便,無甚益處,因此決意殺之。這也是從蜀漢的大局出發。
  
諸葛亮既決定除魏延,自己未死之時,魏延在軍中,為帳下之將,要殺之易如反掌,他又為什麼不殺呢?反而臨終囑楊儀道:“我死,魏延必反。”明知其必反卻不立即殺掉,這不是留后患嗎?大家知道,諸葛亮是凡事考慮周全的人,如果臨終前把魏延殺了,眾將必然不服,且無端誅殺有功無罪之臣,恐怕人人自危,于普天之下也名聲不立。這就要找個合适的理由,而謀反是最好不過的。于是他將兵權交與楊儀,讓費韋拿去給魏延看,必然激起他的怒火,口出不平之語。費韋又答應代他向楊儀討兵符,韋去后杳無音訊,更讓他憤恨楊儀,便決定殺之。于是魏延謀反之名成立了。費韋手持兵符往魏延營中,《三國志》中說是試探其心,實則是激魏延殺楊儀。諸葛亮在這里巧妙地利用了楊魏的矛盾。《魏延傳》中說他與其子未跑到漢中便被馬岱斬了。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后來姜維在南鄭城與魏延對陣,延尚大呼:“伯約,不干你事,只叫楊儀來!”仍是針對楊儀。孔明預先在他身邊伏下馬岱,輕而易舉地把他殺了,是利用了他高傲自負,目中無人的弱點。總之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魏延并未掀起太大的風浪。由此可見諸葛亮識人之至深至切,處事之嚴謹周密。實際上,三國時期因狂妄被殺者很多,東吳諸葛恪因功高權大“威震其主”被殺;即便是手無縛雞之力,對政權無甚影響的文人如檷衡、楊修者尚且因狂放不羈而被殺,更何況擁有軍事實力的魏延呢?此事也在情理之中。
  
魏延死得冤嗎?他為蜀漢的天下不辭辛苦,立下汗馬功勞,死后卻做刀下無頭之鬼,被夷三族,對他個人來講是冤;但從蜀漢長遠利益考慮,為了能使姜維順利地繼承武侯大業又必須殺魏延。因此我們可以說魏延是死在自己高傲自負的性格上,死得冤得其所。諸葛亮殺功臣不僅沒有做錯,而且在這一事件中費盡周折,最后輕而易舉又名正言順地殺掉魏延,更顯示出他一代偉人的卓越才華。
發表於 2009-5-5 23:12:30 |
魏延

諸葛亮
發表於 2019-1-29 13:28:13 |
魏延守汉中不是很好么?

Archiver|聯絡我們|141華人社區

GMT+8, 2024-6-3 10: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